作者附言

 



  毋庸讳言,我必然会受到我所认识的人的影响,不过,其中没有任何一个角色是依照某个真实的人描写的。尽管如此,在这本书里特别要感谢世界SETI社团和群体——来自我们这个小小的行星各地的科学家,组成了一支人数不多的队伍,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工作,有时面临着惊人的障碍,持续不断地监听来自天空的信号。特别要向SET的先驱者弗兰克·锥克(Frank Drake ,1930~)致谢,还有菲利昔·毛瑞森(Philip Morrison )和已故的萨阔夫斯基(I·S·Shklovskii)。寻找地外智能的工作己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有两项重要的计划同时进行——8兆频道META/哈佛大学的哨兵观测计划,是由以帕萨迪那为基地的美国行星研究学会(Pasadenabased Planetary Society )出资举办的,还有更为专门的规划,是在美国国家宇航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主持下进行的。关于这本书,我最欣慰的希望就是,真正科学发现的快速步伐使它显得十分陈腐,从而不得不把它废弃。

  有很多朋友和同事曾经阅读过早期的初稿,并不吝赐教,作过详细的品评,使得本书从中获益,最终以当前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应深深地感谢以下各位:弗兰克·锥克(Frank Drake )、泊尔·朱颜(Pearl Druyan)、列斯特·戈润斯布恩(Lester Grinspoon)、厄文·哥卢伯(Irving Gruber )、庄·龙伯格(Jon , Lomberg)、非利普·毛瑞森(Philip Morrison )、南希·帕尔默(Nancy Palmer)、维尔·普绕文(Will Provine)、司徒尔特·夏皮罗(StuartShapiro )、斯蒂文·臾特(Steven Soter),以及基普·桑尼(Kip Thorne)。桑尼教授不嫌厌烦地考虑了星系之间的运输系统的问题,推导出五十行的方程式描述相应的引力物理学。

  对于内容和风格的有益建议来自斯考特·麦瑞蒂斯(Scott Meredith)、米歇尔·考达(Michael Korda )、约翰·赫曼(John Herman )、哥瑞高瑞·维伯(Gregory Weber )、科利弗顿·非迪曼(Clifton Fadiman ),以及已故的西奥多·斯多吉恩( Theodore Sturgeon)。在准备本书的很多阶段,谢莉·阿顿(Shirley Arden )曾长时间完美无瑕地参与此中的工作;我对她以及科尔·阿顿(Kel Arden )表示深深的感谢。我要感谢卓舒尔·列德波格(Joshua Lederberg ),很多年以前,是他第一次向我提出,或许只是戏说,也许有一种高级的智慧形态,生活在银河系的中心。正像所有的思想一样,这种思想也是古已有之,类似的说法大约在1750年,托马斯·莱特(Thomas Wright )己经展望到这种前景,是他,第一个明确提出银河系或许有一个中心。

  在1980~1981之间,本书曾由安·朱颜(Ann Druyan)和我改编为电影脚本。琳达。欧波斯特(Lynda Obst)和简垂·李(Gentry Lee)在早期阶段给予很大帮助和促进。在书写本书的各个阶段,我从安·朱颜(Ann Druyan)处获益甚多——从最早期的情节设计、主要角色,一直到最终的毛条校样。在这个过程中,

  我从她那里学到的,正是我书写本书时,所最为珍视的。


《接触》作者:[美]卡尔·萨根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Xinty665 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