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琚金民




  5.论证要科学化
  各地在试点之后要充分论证,要进行可行性分析,政治上是否可行,能否体现公正、民主、平等等原则,能否得到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还要考虑新老政策能否对接;社会心理上是否可行,让校长在经济上脱颖而出,是否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怎样协调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校长与校长的收入差距,校长与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否超过社会承载的限度;制定的政策方案是否合法,有没有违背国家宪法、法律以及教育法规;经济上是否可行,校长职级制要与当地经济实力相匹配,当地是否投入充足的教育经费,校长职级制从总体上提高了校长的待遇,当地经济发展能否承受?
  6.理顺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
  在政府职能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加快职能转换的步伐,强化服务职能和督导职能。理顺政校关系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放权;二是监管。
  教育行政部门要敢于放权,一是向学校放权,二是向社会放权。面向学校要扩大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包括学校人、事、物的调配,让校长根据教育规律和学校管理规律来管理和经营学校,还要放权给教师、学生,让他们有校长考评的参与权,要改变教育局几个领导决定校长的去留、校长的级别的局面,否则会造成校长只盯住上面而不要实绩的不良风气,校长职级制就会前功尽弃。校长的聘任、校长的考评,教育局应组织专家来做,不一定非要自己来做,可以成立独立于教育局之外的民间机构来做。有的地方成立了由教育专家领衔,由教师、家长、社区代表等组成的民主管理委员会,对校长职级进行考评。有的地方在教育局之外成立由专家组成的教育管理中心,负责校长的考察、考评。
  教育行政部门在放权的同时必须加强监管,管办分离,保证学校权力的均衡化和法律化,强化督导职能,客观公正地参与校长的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校和上级领导。教育局必须加强监管。监管也可以由督导室去执行,主要是宏观监管,加强财务监督、审计监督,重大问题学校实行报告制度。
  7.要把好校长入口与出口关
  校长入口要建立适合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职业准入制度,严格制定职业证书的标准和资格的认定程序。要有开放的校长源,不仅要在已任校长中挑选,还要面向社会吸引人才,为那些具备校长任职资格,有竞争校长意愿的优秀人才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要建立校长人才资源库,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入口与出口不对称,入口人多出口人少,规定校长合理的任期。不称职的校长不一定非要任期到期时才解聘。没压力校长职级制就会失去应有的活力。
  8.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校长职级制不能把以前的学校管理制度一律推倒,另起炉灶,对以前的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教代会制合理扬弃,处理好新老政策的对接。校长上岗资格认证制度、校长职务等级薪酬制度、校长考核监督制度等一方面要吸收过去相关制度的长处,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9.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校长职级制根据职级定薪酬,有的地方校长与校长之间的工资差距较大,校长与教师的工资差距更大。考虑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报酬与贡献成正比,让贡献突出的校长脱颖而出,提高他们的办学积极性。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背景下,校长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太大,校长与教师工资的差距不能过大,否则会挫伤教师与大多数校长工作的积极性,导致教育质量迅速下滑。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教育政策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第一版).
  [2] 赵徽,赵德宝.校长职级制带来了什么.中小学管理,2006(1):18-19.
  [3] 褚宏启.对校长专业化的再认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责任编辑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