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作者:李成月




  地理是一种修养,地理是一种气质。高质量的地理教学可以给学生一种特殊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和创造素质,使他们学会用地理的眼光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涉及内容极其广泛,充盈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追求就在于使学生能接受高质量的地理教学,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接受、认同、内化和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在主客观上,走出课本、走出课堂,优化教学资源,开放地理教学,丰富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使地理教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
  
  一、 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性思考
  
  关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解读,目前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校教育不应完全生活化”,因为社会生活是多元化的,学校开设的课程只能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某个或几个侧面;二是“学校教育回归生活已是大势所趋”,因为“学校教育唯有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文化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方能走出脱离实际的误区”;三是“学校教育源于生活但应高于生活”,把课堂教学生活化将使教学应有的效率降低。因此,要求学校教育回归生活无可非议,但如果是要求学校教育完全“生活化”,甚至消解学校教育与生活的界限,那就值得反省。
  在教学实践中,对“有用的地理”要有正确的理解:一是不要把地理截然分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生活无用的地理;二是不能仅仅看地理知识是否能够在现实中得到直接应用,还应当看到它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发展上的作用;三强调的是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教学联系生活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超越生活,提升对生活世界的认识,关注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认为,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堂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价值追求。其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地理学科在解释周围环境、不同尺度区域乃至全球的各种自然特征与人文现象的独特作用;②初步学会选择与评价空间位置,能够理解现代社会中各种现象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形成对自然的人文关怀,更好地适应生活、欣赏生活、规划生活;③认识地理对于未来进一步学习的作用;④初步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感受地理学的美,形成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地理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阐述其中的地理背景;关注地理与工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阐述地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阐述地理现象、地理概念、地理特征等知识,使学生感受地理就在身边、地理是鲜活而有趣的;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地理探究活动联系,阐述其中的地理背景。
  
  二、 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的基本策略
  
  1.贵在真实——紧贴生活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束火花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比较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且会产生一种明显的感受:这是自己用学到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地理问题,是学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亦是对自己终身发展有帮助的地理知识。能让学生有这种感受,是地理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就应该把教学贴近生活作为一个支撑点,要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有机结合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解释、去探究、去发现、去创新,使地理课程更好地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因为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已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自身解读教材外,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进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比如,在教学湘教版“大气环境”时,要求学生关注每天的天气和安仁县城关镇的空气质量报告,并做好天气日志的记录工作,细心观察天气和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并算出每个月的平均气温,作为总结当地气候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还让学生开展调查活动,要求学生观察冬天里大棚蔬菜生长的温度、湿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中的“温室效应”。如在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时,要求学生调查学校附近永乐江的现状。学生发现永乐江存在很多隐患,如违法采沙、过度采沙,使两岸的植被破坏比较严重,造成了水土大量流失的现象;河道不畅通;河水污染现象比较突出,永乐江两岸居民的饮用水告急。让学生走进生活,积极搜集地理信息,可以真正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从而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妙在生成——抓住特殊时间和既发事件
  课堂教学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之间的交流,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对课堂的过度预设,将使教学过程变成教学流程而僵硬。地理教学要善于把握契机,抓住特殊时间和既发事件,课堂将会丰富和充满活力。
  特殊时间和特殊日期都有一定的原理支持。如12月22日为冬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在冬至日前后,不妨问问学生:今天的白昼为什么最短?今后的白昼长短将会如何变化?利用这些特定的时间进行相关教学,本身就是学于生活、解答生活、服务生活。
  既发事件主要有天气的变化、天文现象、身边的特殊事件等。如在教学湘教版“大气环境”时,大概是在每年的10月左右,安仁县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利用那几天前后的一次降水过程和气温的变化,进行锋面知识的学习。因为学生有亲身的体验,所以教学的效果特别好。这样,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重在提炼——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地理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地理知识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在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融入真实的情境,加强了地理教学的实践性,给地理教学找到了生活的原型,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
  如世界居民的服饰,阿拉伯地区的居民喜欢穿长袍、戴头巾,服饰的颜色以白色为主;极地周围的因纽特人喜欢穿皮毛制品衣服;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英国女士冬季穿裙子,欧洲男士们的服装样式以开胸为主要特色。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分析其地理背景。阿拉伯地区居民的服饰特点,与那里炎热干燥的气候、太阳辐射强、日照强烈有关。极地周围的因纽特人常穿兽皮缝制的衣服,与他们生活在北极圈内,气候严寒、冰天雪地的环境密切相关。青藏高原海拔4000多米,一般日平均气温要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24℃左右,又由于空气稀薄,日照强,气温日变化大,昼热夜冷早晚凉,独特的高原气候形成了藏族牧民的穿着特色。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终年盛行西风,冬季西风带来大西洋上的暖湿空气,气候温暖湿润。因此,英国女士冬季也穿裙子。同理,欧洲的气候深受大西洋的影响,冬不冷,夏不热,气温日较差也小,温和的气候适宜男士们穿开胸式的服装。在欧洲,几百年来穿开胸式的服装长盛不衰,西装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