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德育:呼唤为学生量身定做

作者:王志加




  一、 追求德育目标的基础化,避免伪崇高化:“顶天”与“立地”教育相辅相成
  
  当前德育困境重重,归根结底还是当前的德育无论是德育目标,还是德育形式、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缺乏针对性,不是为学生量身定做,因而没有落地生根。德育要从“天上”降到“人间”。如果说“人”是由简单的“撇”和“捺”组成的,不妨也可以说“人”就是由“顶天”的一“撇”和“立地”的一“捺”组成的,忽视哪一个,“人”都不能成其为“人”的。
  德育目标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就能做到,而不能可望不可及。被誉为“当代毕长虹”的已故中科院院士王选曾说过:“要想做好学问,先要做个好人。”初闻此言,这个标准实在算不上崇高,像王选这样的科学家应该有一个更高的标准。但仔细想一想这样的标准已经是常人难以做到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是崇高的,但是绝大多数人根本做不到。我们的德育目标往往超越学生的实际,结果学生虽然学习了与德育有关的知识,但在实际生活中仍常常作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
  多年来我们的道德教育一直存在“倒金字塔”的现象,在小学进行的是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大学进行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生进行的是宿舍文明教育,留学生进行的是热爱家乡教育。观照这些德育目标的制订,就不难发现,小学中学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并不是他们当前最迫切需要提升的,不是现阶段所能认识和能够达到的。德育目标远远超越于鲜活的现实生活,最终学生既没有能坚强“顶天”,也没有能扎实“立地”,到研究生阶段最需要的却是“宿舍文明教育”,需要补上学生寄宿生活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就不足为奇了。
  有人认为德育贴近生活,立足基础文明和基础道德素养的教育,降低了德育的层次,德育失去了崇高性。其实不然,只讲崇高忽视基础的德育是伪崇高化的德育。德育贴近生活,立足基础道德的培养,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回到低级的庸俗的生活中去。追求德育目标的基础化,并不是拒绝德育目标的崇高,而是通过日常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教育和启迪学生,并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内化道德规范,最终实现我们崇高的道德目标。
  
  二、 追求德育活动的过程化,避免形式化:追求无痕的育人效应
  
  德育活动应追求无痕的育人效果。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濡染。“无痕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育人技巧。”德育的核心在于“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是谆谆教诲、循循善诱;靠点点滴滴,日积月累。
  当前的德育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是德育缺少育人的过程,口是心非。形式化的德育是只讲功利性的德育,忽略了德育的过程,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据报载某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规定凡在校学生必须到规定的教育基地参观并要被参观单位盖章才有效,结果出现了众多学生家长代学生到教育基地参观的怪事。德育的形式化使德育效果事与愿违,产生了本应避免的“负效应”。
  有生命力的德育不是为了活动需要服务,不是为了升学贴标签,不是为了评优弄虚作假。德育作为培养民族未来的根本教育任务,不能只挂在墙上。比如当前各中小学的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很神圣很重视的,但是如果教师引导不当,就会流于形式,人人满分,没有缺点,只有优点,同学之间、各个项目之间没有差距。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敷衍态度,把同学们本来十分重视的评价体系毁坏了。学生就会发现,表现好坏一个样,有损那些表现优秀的同学的积极性,助长了不思进取的不良风气。学生不能把道德规范有效地内化为道德信念,从而导致“知而不信”,进而导致“言而不行”,德育的形式和素质的内化成为“两张皮”。
  
  三、 追求德育内容的生活化,避免知识化:引导受教育者道德规范的生活化
  
  “生活化”作为21世纪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让学校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德育不仅要指明政治方向,更要解决人生困惑,诠释社会问题,提升人生境界,德育只有深入到学生实际中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
  笔者认为,德育本身并不存在,应该要有所依附。这个坚强的依附就是生活。生活德育,就是在生活中寻找德育的立足点、增长点、实施点,让德育生根发芽。陶行知先生竭力反对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他说:“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有效的道德教育应当回到现实,与学生的各方面生活相联系,坚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抓住“八荣八耻”的教育契机,广泛开展“知荣辱,学做人”的道德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广大学生从日常事、身边事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人格品质。
  德育是从日常行为的点点滴滴不断积累,不断陶冶而形成的,必须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如同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只有在生活之中进行德育,才是真正的德育,才是能够有利于生活的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德育。德育不是要记住结论,而是要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德育的成果。不随地吐痰,谁都知道,但是有没有这样做?我们不是不知道是非对错,而是不能在自己的言行中紧守,尤其是不能在诱惑面前固守自己的信念。
  生活是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只有在真实生活的经历中,学生才能明辨是非、判断对错、分清善恶。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自然、社会及国家的关系,逐步养成诚实守信、热爱集体、团结协作、坚忍不拔、勤劳朴实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丰富学生生活的内容,让他们在参与丰富愉快的生活中,体验、感悟人生的真谛,不断提高德育素质。
  
  四、 追求德育价值取向的人本化,避免功利化:德育应为人的发展服务
  
  什么是学校德育人本化呢?学校德育人本化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作是我们服务、帮助的对象,一切从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强调学生的内化、自育,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实现健康的自我。
  德育的人本化是强化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的最佳途径。德育应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德育工作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生活,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德育的人本化还要体现在人的个性化上。人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学习基础、智力、素质等是各不相同的,在德育中必须因人而宜,因材施教,不能指望每次教育、每次活动对每个学生都有显著的效果。德育的人体化就是要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要关注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德育的人本化,要对学生真心帮助。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德育工作者,要想对学生施以较大影响,就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的一个朋友,一个真心实意的助人者。学生是一个不完善的群体,必须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能一味地用成人化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的教育、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成百、数千的鲜活各异的个体,要走进学生的心中,了解他们的心灵世界,把握他们的心灵脉搏。只有走进学生心中,德育工作才会游刃有余。
  
  五、 追求德育渗透的常规化,避免阶段性:德育是一个耳濡目染的持久过程
  
  德育常规化就是重视习惯养成,注重素质内化,注重潜移默化。而我们的德育往往因为注重形式,注重功利化,而忽视了德育是一个持续不懈的过程。3月5日学雷锋,这一天好事多,好人多,过了这一天雷锋走了,生活又恢复老样子,很让人倒胃口。3月12日植树节,这一天大家植树,过了这一天,再没有人管一管小树苗。九月初九重阳节,从幼儿园、小学生到中学生再到居委会,送水果,洗衣服,扫卫生,弄得老人们受宠若惊。德育失去了常规活动,随流行变脸,随行就市,又怎能塑造出表里如一、善始善终的人呢?只有常规化的德育活动,坚持始终如一的教育内容,才能将基础道德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养,转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做表里如一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内容,需要恒久的渗透、熏陶,绝对不是三天两天的事情。如果人为地割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生无法形成稳固的人文道德素养,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固守道德应该固守的东西,似浮萍飘忽不定。一旦有了风吹草动,又怎能坚守共产主义信念道德,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德育不能知识化、封闭化,不能简单化、形式化;德育不能边缘化,德育有根,德育有家。德育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学生本身发慌不均衡,德育也不能齐步走。德育不能脱钩,家校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来源于生活,可以高于生活,但是应该指导生活,服务生活。德育要细节化,防止浮泛化、形式化,走过场;德育要给学生一个台阶,给管理一个抓手,给活动一片天地,给学生一片纯净的天地,为学生量身定做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形式,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中,走进学生的心中。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