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主题教研中主题确定的策略

作者:徐国政




  主题性校本教研活动源于教师的需要,是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有着鲜明主题的教研方式,它围绕教学中、课堂上某一层面的具体问题(主题),以问题真正解决为目的,相应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活动。它把每一次教研活动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课题来做,让每一次活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带着问题去研讨,在研讨中学习,在研讨中实践,在研讨中反思,从问题中来,带着问题去,这就是主题教研活动的意义所在。建立主题性校本教研活动机制,既是探索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教研方式的一次深刻的变革。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校本主题教研的出发点和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起点,主题的设计必须与教学实践直接相联系,是教师最棘手的教学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
  
  一、 宏观性主题
  
  也称综合类主题,往往是学校层面的问题,涉及到各学科教研组,必须由学校教务处或教科室组织实施,研究时间长,参加人员多,它应有一定的研究计划,可先用“文献法”获取同类主题的信息,再深入了解同类主题研究的前沿地带,分析本研究主题的特点和意义与本校实际后确定。确定宏观性主题时要做到三个“善于”:一是善于挖掘。只有善于挖掘,继承与创新才可能有深度。二是要善于吸纳。只有善于吸纳,继承和创新才可能有广度。三是善于综合。只有善于综合,并经过一定的哲学抽象,才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理论高度,有普遍指导意义。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移用 即移用课题研究的主题。可以是本校成熟课题的移用,我校 “大容量高密度”的主题教学模式就移用任美琴校长的同题课题研究,现已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也可以是已有的他人成果在本校的推广,如根据浙师大蔡伟教授的“课堂教学创新论”,许多学校确立了“在课堂上如何进行教学创新”的主题。它有助于克服前几年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教育科研务虚现象,解决科研与教学相脱节问题,一方面课题研究有了“源头活水”,每一节公开课、研究课都是集体研究的平台,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有了更先进的理念指导,有了更深入思考的信念和动力,起到优化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作用。如果说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是“行动研究”,它要求有完整的背景分析,指向于问题解决的策略,那么主题教研属于“研究下的行动”,它不必有系统的理论,强调理论的运用,指向于问题的真正解决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2.整合教研主题源于教学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教学问题时就会产生随机教研话题,当随机教研话题沉淀到一定数量后,对这些话题进行归类分析就可产生教研主题。有一学校为了形成教研合力,找到各教研组共同的教研主题,搭建组际合作交流的平台,在教师中开展“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与矫正策略”的问卷调查,通过教科室整理、归类,通过求交集的方式,确立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师生角色行为的策略研究”作为学校层面的教研主题。通过用“外延交集”法进行整合、筛选确立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是各组共性问题,是相对多数人(教师或学生)的问题。此外,问题要有潜在的价值,解决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当然,考虑到不同阶段教师问题的层次性及需要解决主题的特殊性,可用微观类主题进行弥补。
  3.扩展即将平时教学中捕捉到的细小的问题进行扩充、丰富,使其具备代表性和普遍性,值得研究。开展课堂观察是捕捉细小问题的有效途径,还要注意从平时其他教学教研和师生交往中发现问题,搜集问题,让问题始终保持鲜活的特征,引导教师对问题的特别关注,对关注到的问题进行扩展。如“怎样帮助××同学提高外语成绩”,可扩展为“初一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发现整理数学事实”可扩展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逐渐形成学习策略”。通过扩展,扩大了研究的关注面,将散珠缀联成串,可以极大地提高主题的信息量,便于设计行动研究的方案,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使研究变得更有价值。
  4.前瞻要求学校领导站在教科研改革的前沿去看学校与教师的发展,用前瞻性的目光去看教学与管理。所谓前瞻性,就是先进性、超前性、未来性。我们对于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要能够反映出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反映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例如关于创新问题的研究,这是教育上永恒的主题。把握好前瞻性,还可以给我们提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有的学校早在九十年代初期就把“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当作本校校研的主题,对学校的发展及教师的成长起了很大作用。在预测事物的走势、走向和未来的同时,还要立足于学校的现实,从实际出发。前瞻性的特点与现实性的特点是统一的,因为教育是连续的、有内在联系的。
  
  二、 微观类主题
  
  它可以是学科类主题,往往是教研组层面的问题,只涉及到一个教研组或备课组;可以是个性化主题,只涉及到一个或几个教师;也可以是临时性主题,只涉及到一篇课文或一个章节。它没有完整的研究计划,教研主题源于教学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教学问题时就会产生随机教研话题。选题具有解决的可能性,所选主题通过校本主题教研活动能得到解决或局部解决,难易程度要适中。主题生成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献丑“丑”就是工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发现了“薄弱环节”,就找准了教学成绩的增长点、找准了教学工作的生长点,找准了自身发展的突破点。活动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其是否根植于师生的教与学实践,是否与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联系起来,是否着眼于真正解决教学中根本的或突出的“小而实”的问题。应围绕教学中、课堂上某一层面的具体问题,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把每一次教研活动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课题来做深做透,一次活动只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2.张扬每位老师都有自身的特长,我们有意识地以其特长为主题进行研讨,加以放大和张扬。为了提升需求拓“主题”,该教师就要用现代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教学行为,这样逐渐养成了对专业理论的渴求,学会从理性思考问题,学会从实践捕捉智慧,学会用自己熟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来呈现教研成果,从而塑造了研究型教师形象,使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拿手菜”,都成为某一领域的“小专家”。
  3.梳理如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在新课程培训时,我校老师普遍地会提出诸如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开展探究式教学?为什么社会教师的工作量特别大?等一系列问题,但细心地研究,就会发现,经历过浙江省课程改革的教师,他们对教研活动的期盼并不是单纯地追求知识量的增加,改变对课程的思维方式才是老师们对教研的内在需求。经过引导、学习和讨论,大家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巧妙处理好“知识”、“问题”、“情境”三者的关系,确定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最优化”为2006学年外语学校社政教研组主题教研的主题。
  4.转换主题可以是预设的,但不一定就一定按预设的方案去做。如有一备课组预设的主题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事实上开课老师上的是思品课“文明交往”,由于问题没有设置好,老师套用教材里的例子,学生兴趣全无。备课组经过讨论,及时调整主题为“问题设置的有效性”,这对参与活动的人来说也有很大收获。主题的确立要遵循实效性、实际性的原则,会诊的主题要选择最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最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最能够关注教师和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
  5.派生包括面上派生和线上派生。在设有宏观性主题的学校,许多微观类主题都是宏观性主题的派生,许多微观类研究都是宏规性研究在某一学科、某一教学环节的具体展开。这属于面上派生,派生越细,研究就越具体,越深入,操作起来就有章可循,研究成果就越丰富。温州第十七中学社会组在“优化情境教学”的大主题下,进行“小主题”的深入“剥笋”,关注教研主题的滚动与生成,如“情境创设的科学性、有效性”“提高情境的利用率,情境创设要少而精”“处理课堂中情境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这属于线上派生,通过大主题下的小主题的分层推进,螺旋上升,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不断改进。
  实施“主题式”教研,能让教师用研究的视角梳理课堂,不过分追求课堂形式翻新,能改变过去学习内容随意化、活动形式简单化、活动主体单一化的毛病,教师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个人魅力得到充分的展现。课前多用教学预案,课中多问教学细节,在课后多写教学智慧,从课堂的外显行为中探究到内隐的教学思想,并不断地把课堂问题转化成教学研究课题,能让教师成为一个既能“上天”——学习理论搞研究,又能“入地”进入课堂教学生的新型教师。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