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学生“奇装异服”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作者:孙海燕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尚流行的东西已经成为广大社会青年的追求。与此同时,各种时尚潮流的冲击也正逐渐向中学生蔓延,尤其是一些“奇装异服”也已经在校园里流行。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带来了不少麻烦。因此,如何正确地分析学生“奇装异服”背后隐藏的心理原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服饰观、审美观也就成为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 中学生追求“奇装异服”心理原因
  
  服装是反映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的东西,带有极强的个人意志的色彩。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奇装异服为美,这些不良风气的形成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
  1.爱美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社会青年不断追求时尚服装的时候,心理、生理渐趋成熟的中学生们也不甘寂寞。他们开始追逐成年人的装饰打扮,喜欢刻意地追随潮流,有的甚至追求“奇装异服”。一方面,他们很想证明自己不再是一个孩子,希望自己能够更快地加入到社会流行当中;另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的衣着服饰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与赞美,从而使自己在同学们眼里的地位提高,满足自己的爱美心态。
  2.从名
  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存在一种从名的心理特征。他们对影视歌星、运动员、社会成功人士极为关注,尤其是对前卫名人更是趋之若鹜,因而便有了大批的“哈韩”、“哈日”族。当他们崇拜的偶像人物穿什么的时候,他们也要穿什么。于是,我们也能看到不少中学生穿着某球星队服,各种品牌时装,甚至“奇装异服”上学的。
  3.攀比
  在一些中学生中普遍存在攀比心理,他们认为穿着新潮就是潇洒,穿着潇洒就比别人高一等。他们对潇洒的理解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未能从实质上看问题。有些中学生在看到别人穿品牌时尚衣服就眼红,就千方百计地缠着家长要钱买各种社会上流行的服饰,他们根本不管家里的经济承受能力,为的是在人面前吐气扬眉,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
  4.追新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具好奇心的成长岁月。他们有了一定的社会能力,也能自主地对一些事情进行决策,同时又没有成年人较重的工作、社会、家庭压力,真正可以放开束缚随心所欲地进行一些消费,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新奇的衣服是最能引起他们注意的。有些中学生达到了不奇不要,无奇不买的地步,甚至到了追求怪异服饰的阶段。
  5.求“异”
  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有的开始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但又羞于向对方表达,甚至怕自己的魅力不够,遭到对方的拒绝。于是他们总是在异性面前不断地表现自己,尤其有的学生在穿着上更是“奇装异服”,希望自己能够引起对方的注意。
  
  二、 中学生的不良衣着带来的危害
  
  中学生时期没有形成正确的服饰观、审美观,如果过多盲目追随潮流,就会形成不良的校园风气,带来诸多危害。
  1.分散注意力,耽误学业
  学生在穿衣打扮上如果想得多了,在学习方面就会放松,有的甚至会因此耽误学业。从学生穿“奇装异服”的目的来看,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哗众取宠,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希望自己的衣服得到大家的认同与赞美,希望自己能够更快地融入到流行当中。这样一个浮躁的心态又如何能够搞好学习呢? 把时间、精力用在不应该的地方,上课走神,学习必然受到负面影响。
  2.额外开支,加重家庭负担
  中学生是一个纯消费的群体,没有经济独立的能力,衣食住行完全依赖于父母。有些中学生家庭条件并不是太好,但是为了不被人瞧不起,为了虚荣、攀比不顾“家情”,吵着闹着向父母要钱购买自己所钟爱的“时尚衣服”,增加父母的额外经济负担。这是一种没有责任感的表现,是一种虚荣心理在作祟。
  3.顾外失内,道德滑坡
  培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人一旦过于追求外形美,往往就放弃了内在美。有许多学生为了得到想要的衣服,不顾硬缠父母,或是别人穿得漂亮了就妒之、恨之。更有甚者,由于经济不支却又盲目赶时髦,于是铤而走险,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哄骗、偷窃家人或他人的财物,酿成大错。
  4.诸多不便,影响健康
  中学生阶段刚好是一个人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但是有些衣服,如紧身衣,低腰裤……过紧的束缚身体,从而影响了身体的正常发育;有些特长、特宽的长裤,无领、无袖的短衫等奇装异服,在上下楼梯、做实验、上体育课时,极易发生缠绊、摔倒、划破、溅伤等事故。
  
  三、 引导学生着装不“越位”的对策
  
  中学时期的青少年在心理、生理发育均不成熟,是一个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崇尚时尚的特殊群体。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健康的着装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服饰观、审美观。
  1.统一着装,规范学生着装行为
  统一着装,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学生会感到,他不再仅仅是他本人,而是代表着一个集体的形象,要规范自己的言行,执行好“学生行为规范”,只能给学校争光,绝不能为学校抹黑。这样,就增强了责任感,能促进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统一着装,有利于培养学生朴素节俭的美德。学生统一穿上以“朴素大方、价廉、实惠”为特点的校服,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彼此感到平等协调,可以防止同学之间相互攀比,有利于抑制学生着装上的两级分化,有利于学生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美德的培养和形成。实践证明,统一着装是规范学生着装行为的最佳选择。
  2.率先垂范,班主任要树好榜样
  班主任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接触学生最多的老师,很多学生把班主任当作自己崇拜的对象,会自觉不自觉地以班主任为榜样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避免在学生中产生恶劣影响。你要求学生不穿奇装异服,你自己的打扮是否符合一个教师的身份;班主任要时刻记住自己是学生的榜样,之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班主任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教育势必苍白无力,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因此,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每一个班主任最起码的行为准则。
  3.沟通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的穿着应该朴素大方,活泼整洁,在公共场所切不可奇装异服,标新立异。但我们不能否定学生的爱美之心,更不应该抹杀学生的个性穿着。我们要多和学生沟通,可以定期举行中学生形象展示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美的能力。让他们正确地辨别美和丑,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装扮,应该如何去看待自己的装扮,最后让他们自己主动想改变。要让学生明白,服饰美只有在心灵美的折射下才能发出同等的光辉。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追求服饰美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陶冶高雅的情操,追求外表美与心灵美的高度统一。
  4.潜移默化,家长要细心引导
  学生的衣着行为也与其家庭教育、家庭生活息息相关。有些家长自己就追新求异,平时的言行也总是围绕着时尚潮流,潜移默化中就影响了孩子的服饰观、审美观。当一个人的穿着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太容易改变,可以说,家庭的影响力伴随着孩子的一生。所以就孩子的衣着习惯而言,我们的家长应该在孩子成长的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培养。
  总之,中学生的衣着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份,选择那些整洁、得体、协调和舒服的衣服,切不可标新立异。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