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灾区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策略初探

作者:杜玉林




  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给受灾同胞造成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创伤,更有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如何让灾区孩子接受失去亲人的现实,适应新的生活和环境,这是一个需要亟待关注的主题。根据有关研究,在地震灾害或者其他重大的灾难以后,至少有50%的人口会遭受心理创伤,而高达67%的幸存者会有持续的心理困扰,而且,这样的心理创伤会拖延很久,一般而言,需要12个月才能稳定下来。心理专家赴地震灾区现场进行的心理调查数据显示,89.9%的学生在这场地震中“失去了朋友”,24.6%的学生“失去亲人”。亲人和朋友的突然离去,给孩子们的内心造成极大伤害,悲伤的情绪,对未来的担心,对生活的无助,这些都在摧残着孩子的心灵。因此,灾区学生的心理问题亟待关注和解决。
  
  一、 灾后心理问题的表现
  
  心理学认为,人在遭受巨大创伤后会产生诸如恐惧、无助感、悲伤、内疚、愤怒、焦虑等情绪,都是人在非正常情况下的正常反应。这场特大地震给灾区学生带来很多方面的心理症状。灾区中小学生的情绪普遍不甚稳定,感到莫名疲倦、内心无助、害怕提及地震相关信息,从学生的表现可看出他们的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产生了巨大的恐惧。注意力不集中,有时上课的心思也不在课堂内。灾难的发生在一定程度给孩子们带来了恐惧、不安、无助等心理,有些甚至失去对生活的信心,靠自己的恢复,往往效果有限,并且有可能形成永久性的心理创伤。
  
  二、 灾区学生心理辅导内容
  
  从教育的层面减缓灾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发现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苗头,通过心理辅导促进灾区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在发生灾害后,可开展有组织的、安全的体育运动和游戏,营造一种正常和稳定的氛围。可以是体育项目、健身活动,也可以是游戏、玩耍、娱乐和文艺活动等;可以是有组织的,也可以是没有组织的;可以是个人活动,也可以是集体活动。在心理上和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学生之间,更容易沟通,给远方的朋友,通过电话、QQ联系,让灾区孩子们说出心里话。
  
  三、 灾区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阶段
  
  灾区学生心理问题解决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灾后最初几天。家园被毁,痛失亲人,五雷轰顶,一切突如其来,急需心理救护。心理学称为“紧急应变期”。
  第二阶段:一般指灾后前三个月。局势逐渐稳定,但人的情绪难以稳定,经常沉浸在灾难的悲痛、恐惧、焦虑之中不能自拔。难以回到正常生活中来,需要进行危机处理、安全维护、信息传达和心理卫生宣传。心理学称为“冲击初期”。
  第三阶段:一般从灾后第四个月开始。痛定思痛,情绪仍难稳定,尤其是失去亲人的人群。但经过各方面的安抚和自身的调适,逐步进入长期适应的初始时期。心理学称为:“心理重建阶段”。心理疏导做得好,会取得明显的效果,否则也会带来严重的问题。据统计,国际上一场重大灾害,受灾的人群中70%会因心理疏导成功而恢复正常状态;近30%的人会因灾害产生的心理疾患影响终生。
  
  四、 灾区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策略
  
  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主动询问,了解学生的需求,倾听和陪伴他们是最重要的。一些非常简单的事情,比如握手、拍肩、拥抱。最重要的是建立好关系,让他们知道,老师是很关心他的,以后有需要可以找老师解决。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用不同方法
  小学生、初中低年级学生,出现的问题是怕黑、做恶梦、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逃学等,帮助这个年龄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安全感、自信心的重建。帮孩子树立安全感至关重要。幼儿一定要有人带;中小学生要置身于人群中。比如无言的陪伴、无条件的倾听、无条件的接纳哭诉、多用行动表示关怀和理解等都是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如果父母还健在,要让孩子确信危险已经过去,父母将会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对于父母双亡的孩子,帮助他们寻找到父母代理人至关重要。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疏导或治疗方式。对心理创伤不太严重的学生,在学校或救助站里接受生命意义和地震知识的教育,使他们逐步适应现实生活就可以了;对有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需要有专业心理工作人员进行心理救助;而对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就要请治疗精神症、神经症方面的医生一起来进行心理干预。
  2.开展文艺和游戏项目
  在灾后立即开展大量文艺和游戏项目,确保青少年能够在有组织的户外场所开展娱乐活动,创造一种安全的教育环境,把他们的注意力赶快转移到学业上来,使他们不致整天沉浸在痛苦和恐怖的回忆里,直到学生学习和生活转入正常。
  3.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学生熟悉的东西,比如他们的书信和绘画作品、动物玩具、文具、各类笔记本(如活页本、记事本、口袋笔记本等),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忘记痛苦。
  4.用体育运动帮助减轻心理障碍
  体育运动和游戏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元素。对于遭受自然灾害的青少年而言,体育运动和游戏是帮助他们减轻压力、恢复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治疗活动。通过开展体育运动和游戏,能够有效地帮助青少年表达情感,进行社会交往,重建自尊、自信和相互信任。
  5.开展心理自救
  要学习接纳自己,要学会倾诉,不要憋在肚子里。心理治疗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将一个有类似问题的人形成一个小组,让大家说出各自的内心体会,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借用这个方法有意识地寻找类似问题的人组成小团体,相互倾诉、相互鼓励。尽可能快地让自己的生活回复到原来的节律。尽可能地保证睡眠、休息和基本饮食。良好的体力、营养储备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康复的物质保证。相反,体力虚弱同样加剧心理创伤的负面影响。借助一些悲伤的电影、音乐,痛快地哭一场,把积压在内心的悲痛发泄出来。
  6.尽快把孩子们送进课堂
  这是抚平他们心灵创伤最有效的关怀教育途径。当大地震袭来时,由于场面实在太恐饰,各人都经历了生死劫难,他们年轻或幼小的心灵会打下深深的烙印,有可能在较长时间或一辈子都抹不去,特别是那些失去亲人、亲密同伴的孩子更是如此。而此时此刻,社会只能慢慢地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
  7.要提高灾区儿童与青少年的认知能力
  通过教育让他们了解:地震是人类目前还无法抗拒的自然现象,幸存者要勇于面对现实,珍惜生命,不辜负国家和全社会的关爱和救助。还可以用一些古今中外坚强面对人生磨难的典范,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当然,这样的教育,要特别注意对象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
  8.积极寻找专业的心理帮助
  要让学生积极地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克服因灾难给他们带来的恐惧,震后大多数学校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以帮助学生调适心态和情绪,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正确对待目前的困难,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最大限度地减轻由灾难带来的心理伤害。
  五、 灾区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积极倾听。心理学上的积极倾听和我们平时说的听别人说话是不同的,它的核心是以平等的姿态、鼓励对方说出真心话。倾听者要把自己的标准暂时放在一旁,不管你多么不赞同对方的意见和行为,都要无条件地接纳对方。
  其次,要通过倾听引导他们抒发情绪,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到灾难发生后负面的反应和态度是正常的、自然的反应,而不是糟糕的、病态的、愚蠢的、不坚强的表现。
  再次,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退缩行为、疑病症、恐惧症时,不要责骂孩子,或者对他进行道德教育。
  最后,相信大部分孩子自己有能力最终解决这些问题,要给他们时间、宽容和信心。当然,如果有持续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存在,及时寻求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不要回避,应让孩子宣泄。一定要让他们哭出来,说出来。现在不会哭,以后可能也就不会笑了。有些教育工作者怕孩子再受刺激,不让孩子回忆,过早地要孩子节哀,这是不对的。悲痛是正常的,宣泄的作用可以使感情不被压抑,不让悲伤和恐惧滞留在心里,以免造成精神的深层伤害。
  总之,如果没有及时的心理疏导,灾难的阴影会长久地笼罩在幸存者的记忆里,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造成消极影响。所以,地震发生后,抚慰孩子心灵的老师、父母要一起行动起来,缓解灾后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