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学校食堂管理中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月潮




  学校食堂关系到师生健康,涉及人数少则几百人,多至几千人甚至上万人,因此在打造平安校园的今天,管理好食堂尤为重要。我校食堂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一套管理学校食堂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工作常组织、每天常整顿、环境常清洁、事务常规范、人人常自律,简称“五常法”。
  
  一、 “五常法”管理实践过程
  
  常组织:我们对食堂所有用品与原料进行系统定量、定位,让食堂职工判断出完成工作必需的物品,并与非必需的物品分类摆放。将必需品放在一个方便的地方,分类管理,注明标识,定点放置。通过这个环节,使食堂职工明确食堂内的原料数量、食品的保管放置地点,职工非常容易就能找到所需原料或者食品,可以避免时间和能源的浪费,节约了开支;同时还达到了腾出空间,节约空间,杜绝零乱,防止误用、误送,营造整洁厨房环境的目的。
  常整顿:我们首先把要用的东西按规定定位、定量摆放整齐,明确标识,所有东西都有“名”有“家”,要让职工能在最短时间内就可以找到,同时,我们在设定物品定位的基础上还设定了存放的具体操作要求,如对一个物品设定最高限量和最低限量,如发现到了最低限量时就要及时进货,从而有效控制仓库内物品存量,避免出现原料积压或过期的情况;同时还达到了库房井然有序,厨房一目了然,方便随时取用物品,缩短找寻物品所需时间的目的。
  常清洁:我们落实分配好每人应负责清洁的区域,不留死角。如对一位灶头厨师,我们明确他负责的范围为他所站立的地面、桌面、炉灶等地方的卫生清洁工作与物品存放状况,要求他在餐前餐后均进行整理与清洁,当其轮休时,我们又指定替班人员来完成此区域的卫生工作。
  常规范:我们将食堂的一些优良的工作方法或理念标准化,利用全面视觉管理法,获得了坚持规范化的条件,提高了办事效率。为使每个食堂职工都严格按规范操作,食堂每天均有专人检查监督,并及时把检查结果公布,使每位职工对自己一天的工作有一个确切的了解,如保洁工作是否到位,或有无不该发生的失误出现,从而提高了工作质量,减少了错误出现的机率;同时还达到了养成持久有效的清洁习惯,巩固和维持组织、整顿、清洁成果的目的。
  常自律:培养按规定方式做事的意识,使职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教导每位职工规范的做事方式并让他们付诸实践,抛弃坏的习惯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习惯的职工队伍;同时还达到了营造团队精神的目的。
  
  二、 “五常法”管理带来的良好效果
  
  1.保障了食品的卫生和安全。通过“五常法”的管理,食堂职工每天对厨房和仓储物品的数量了如指掌,做到食品不积压,不过期,保证食品安全可靠,食堂职工养成了良好习惯,人人做清洁员、安全员,创造了一个干净的工作场地,一个有规律的工作场所,食品的卫生和安全有了保障。
  2.降低了能耗,节约了开支。通过“五常法”的管理,每个区域卫生都有人包干,每位职工都是保洁员。“五常法”实施之前,每天冲洗两次,现在只要每星期冲洗一次,不仅节约了大量水费,还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每种原料都按规定位置放置,每位职工都心中有数,可以减少盲目开冰箱次数,从而节约了电费;仓储物品堆放设定最高限量和最低限量,避免盲目进货而造成某些食品过多积压、过期变质的浪费。一年来,仅水、电费支出就比上一年度节约万元以上。
  3.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五常法”的管理,职工操作规范,动作有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以往因种种原因供菜不及时,就餐师生排长队的局面。
  
  三、 “五常法”管理的体会
  
  “五常法”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在实施过程中让食堂每一位职工理解 “团队精神”的含义,让每一位职工均明确自己的位置与作用,让职工体会到,食堂所有工作的顺利完成,都要大家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在实施“五常法”管理中我们发现,“五常法”实施最关键之处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好的职工队伍。一旦某个职工离岗,如不及时补充和培训,会给实施“五常法”带来困难。所以,学校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适当提高食堂职工待遇,尽量使职工少流动。实施“五常法”管理,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倡导职工从小事做起,从改变操作习惯开始,提升食堂人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