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浅议优生的十大“忧”点

作者:何孔潮




  顾名思义,优生即学校中,班级中的优等生、尖子生。这类学生,在家中,父母视之为家庭的希望之星,爱如宝贝,宠爱有加;在学校,教师视之为升学的种子选手,标为样板,褒之有余。因此,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往往把后进生作为自己工作的焦点,而对那些优生,总以为他们觉悟高,表现好,自己能管理自己,很少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及其心理波动,显得过于放心,甚至有些放任。其实这是个教育误区,我们只看到优生阳光灿烂的一面,而忽略了时不时掠过他们心灵天空的丝丝阴云,仅仅是因为阳光的穿透力太强未被我们注意罢了,这“阴云”便是优生身上的心理障碍。2004年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对上海7所重点中学的352名学优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这些学优生的成绩基本在班上名列前茅。根据这份调查发现:11%的学生会无缘无故地感到不开心;70%的学生偶尔会发火;6%的学生甚至经常发火;41.3%学生认为由于社会与家长对自己的期望过高,经常为自己有可能达不到期望而焦虑;35%的学生感觉很孤单,没有什么真心的好朋友;49%的学生自己经常为别人成绩超越自己而担忧。可见所谓优生的“优”恐怕只是在学业上表现出色,而在心理品质方面估计应该是此“忧”而非彼“优”。
  
  “忧”点之一:夜郎自大
  
  由于优生先天条件一般都比较好:聪明、敏捷。再加上成绩又好,在学校家庭中都处于一种优越的地位,得到的是更多的关爱、赞扬和荣誉,所以在集体中往往表现出凡事争强好胜、不服输等特点。这本来也是优点,但如果引导调控不好,则会形成盲目自傲,目空一切,在对人的评价上,容易发生对自己评价过高,而对别人评价又过低的认知心理偏差。某些优生不能正确分析自己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把成功只归结于自己智力超群,天资聪慧或个人努力等主观因素,看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甚至对老师评头论足,不感激老师的精心培育,常常表现出不合群,甚至蔑视同学或老师的现象,久而久之,孤傲的心理会越来越严重,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正如一位退休的老教师所言:“现在的成绩优异的学生大部分都并不怎么尊敬老师,路上碰见老师不主动打招呼,有的甚至绕道走,反而以前那些成绩并不好的学生碰见老师却很热情。”虽然只是句平淡的话语,但却折射出当今部分优生的夜郎自大的不良心态。
  
  “忧”点之二:“骄”里娇气
  
  由于优生通常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比较多,而在家庭中,这类孩子也更容易受到家长的宠爱,家长除了在学习方面之外,一般不对他们作过多的要求,对于他们的需要也总是尽量地满足。久而久之,这些同学就逐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坐享其成的习惯,轻视劳动技能,有的同学竟然连生活都不能自理,而且受不得批评,一挨批评就哭鼻子,闹情绪。优生不爱劳动,扫地、擦黑板、大扫除,他们从不动手,即使布置了任务,他们也会借故偷偷溜走。更可笑的是,据报载,居然还有位家长这样责问校长:“我们家××家里丁点大的事也没干过,她的学习可是大大的事情,你们学校怎么搞的,让她去搞劳动,这不影响她的学习么?我们还指望她考北大、清华哩。”[1]
  
  “忧”点之三:浮躁焦虑
  
  优生大多是学习上的唯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要求严格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他们经常会给自己设置一个较高的行为目标,难以达到时,就很容易责备自己,并给自己施加更大的压力,期望下次会获得成功。他们常常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总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好。多数优生还拥有偏颇的认知模式,把努力和勤奋看作是成功的唯一条件,而忽视了对自身能力和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归因。自己被自己的非理性认知所压抑,造就了过于认真、追求完美、好强固执、偏执等极端化个性特征。
  同时,他们的自尊、自重、自信和高成就需要特别强烈,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得到他人的承认和赞赏,并要求在同龄群体中确立自己的高地位。他们比一般同学更关注学业成绩,最大的原因在于学业上的进步更能给他们带来如上心理需要的满足。学生由于内部心理压力而产生的学习适应不良远比外部压力严重。内外压力的交互作用,更使学生难负其荷。这种社会现象同样也引起了一位美国学者德莱库斯的关注,他深有所思地惋惜道:“高成绩并不是成功的保证。在许多情况下,高成绩往往是一种障碍。这种学生更经常遭到压力,因为家长和教师期望他们有非常好的成就,如果他们发现自己不能实现这种期望,就容易产生焦灼感……即使他们能获得优异成绩,他们在情绪方面还是不平衡的,他们不能经受失败的打击。因此,成绩优越者和成绩低劣者有类似的命运。”
  
  “忧”点之四:骄傲自负
  
  有的优生,认为自己资质聪明,成绩好,有“资本”,过高地估计“自我”作用,加上老师和家长的宠爱,于是以“优”自居,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一般表扬和教育,往往收效甚微,而稍加批评,往往又会导致对立情绪。他们尽管自信心强,却往往比较自负,甚至目中无人。其实也由于优生大多长期生活在喝彩声中,听多了表扬和鼓励,往往自我感觉很好,因此难免会对家长语重心长的教育不以为然;对老师善意的批评有抵触情绪;对其他同学的想法和意见更是不屑一顾。在课堂教学中,轻视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掌握,在与老师特别是和同学的交往中,往往表现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
  
  “忧”点之五:情感脆弱
  
  优生学习情感比较饱满,但易发生心理波动,情绪化明显。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期望值都很高,对学习的兴趣较浓,上课能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遇到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往往会对他们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较大影响。比如,在家里与父母发生分歧,在学校与同学产生一点摩擦,或者一次考试的失利,老师的一次不经意的批评等,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心理波动,影响他们的情绪。
  究其原因,是因为大部分优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一直是一帆风顺,没遇过什么挫折。所以他们的心理防线是十分脆弱的,当挫折突如其来,他们往往就会惊慌失措,甚至一蹶不振。由于过分追求完美,一次小小的错误或者失误,不能泯而笑之,总是懊悔自责,甚至走向极端。据报载,2002年2月,云南昆明一名初二的男生,平时成绩一直很优异,但期末考试发挥失常,未能列入班级前三名,因而服农药自杀[2]。
  
  “忧”点之六:嫉妒心强
  
  优生习惯与鲜花和掌声为伴,若有一天,甚至一段时间,当一切并不属于自己的时候,他们往往不是剖析自己,寻找自身原因,而是心理一下子无法接受、不平衡,继而产生恐惧和愤怒他人优于自己的复杂心理,这便是嫉妒。尽管他们大多有一定的拼搏精神,但严重的嫉妒心理使他们缺失友好竞争、共同进步的良好心态。有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容易产生惟我独尊的思想,容不得别人胜过自己,对同学之间正常竞争的认识发生偏差,认为竞争的结果非胜即败,缺乏双赢的理念和心态。这种不良的心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突出地表现为崇尚个人奋斗,不愿意与同学交流、探讨,一旦被他人超越,则耿耿于怀,心理不平衡,且不能从自己身上总结原因,而每每将原因归咎于竞争对手过于强大,因此敌视和嫉妒学习成绩超过自己的同学,有的同学甚至发展到容不得别人在任何方面超过自己。某中学有一个学习成绩在班上从来都是名列第一、第二的优生,因为一次失手,竟将鼠药撒向别人的米袋,虽然最后没有酿成悲剧,但这足以给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敲响防范的警钟[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