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谈“生活数学”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刘丽端




   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对于数学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要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的价值。”可见,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离开了现实生活的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启发性和形象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
  
  一、 教学目标生活化
  
  1.数学知识技能的生活化
  数学知识技能的“生活化”主要着眼于知识背景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所要的内容和其熟悉的生活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让学生体验到“乐”境,这才是数学知识技能形成的有效途径。
  我在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教学中,由P117的阅读材料展开有关直角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与探索。
  “荷花问题”:平平湖水清可鉴,荷花半尺出水面。忽来一阵狂风急,吹倒荷花水中堰。湖面之上不复见,入秋渔翁始发现。残花离根二尺远,试问水深尺若干。(见图1)
  它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自身的数学知识技能形成产生强烈欲望。
  最后我就“荷花问题”增加了一道变式题: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支红莲高出水面1m,阵风吹来红莲被吹到一边,花朵齐及水面,已知红莲移动的水平距离为2m,问水深? (见图2)
  考虑到人的认识规律是螺旋式上升的渐进模式,以及借鉴古为今用的理念,在此设置了一道用现代文字书写的类似题目,以促使学生加深印象,熟练建模,抓住本质,正确解题。它是一种贴近学生认知心理的有效学习。
  2.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生活化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在讲八年级下册《解直角三角形》教学中,我引用了大量具有数学生活背景的题目,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1:“梯子问题”
  一架长4m的梯子AB斜靠在墙上,梯子的底端B到墙根的距离为2米,现将梯子的顶端A下降1米到A’,B点向左滑行到B’,试求BB’的长。(见图3)
  例2:“影长问题”
  第一种类型:阳光射影(见图4)
  如图,在某一天的同一时刻,某大楼的影长是50米,同时测得高1.5米的杆影长是2.5米,则大楼高多少?
  解直角三角形的本质是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拓展,是角度与长度的一种有机整合。利用这道题让学生直观地加深这种认识,其实质就是=常量
  第二种类型:灯光照射
  某人站在离路灯底部1米处时,他的影长为2米,他再向前走2米时,问此时他的影长为多少米?
  它是一种培养学生形成去伪存真,抓住实质,多角度观察事物的理性思维的有效方法,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向学生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
  
  二、 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使他们懂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改变以前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封闭,脱离学生生活,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学习需要的状况,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改变以前数学课堂教学以本为本,被动施教的问题,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生活的创新者。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紧扣教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
  1.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把生活中的教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做数学练习,而是富有情感、贴进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老师引导、培养学生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某公司推销某种产品,付给推销员每月的工资有两种方案:
  方案l:不论推销多少都有200元的底薪,每推销一件产品奖励4元;
  方案2:不付底薪,每推销一件产品,付给酬劳8元。
  李明在试用期发现自己每月可推销50~110件产品,你觉得他应该选择哪种工资方案比较合算?他最多每月可拿多少薪水?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2.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教学若能以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背景,让他们把生活经验抽象成数学符号、图形等,从而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出来,让学生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比如:观看运动会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事情,我趁机让学生收集金牌的情况,再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成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于是学生们踊跃去统计数字,设计图形……次日,学生们带来了五颜六色的各种统计图。他们互相欣赏、交流,在快乐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感受着数学的无穷魅力,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如在数学中一幅幅严谨的知识网络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都是数学家心灵智慧所进发的和谐、庄严、永恒的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潜在的美,引导孩子走进数学的乐园,尽情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
  
  三、 数学作业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作业,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使学生体验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应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
  例1:钟面上有12个数,请在某些数的前面添加负号,使钟面上所有数的和为零(初一)。
  例2:在一个矩形地块上,欲辟出一部分作为花坛,要使花坛的面积为矩形面积的一半,请给出你的设计方案。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接轨。我们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力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创造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和练习,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4] 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纲要’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纲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7.
  [5] (英)斯特林(sterling.s):王民等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
  [6] (美)W.James Popha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
  (责任编辑刘永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