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教师人格:一种重要的现代教育手段

作者:万 成




  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人格既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也不是单纯的行为方式,它是认知与行为紧密联系的综合体或心理——行为结构。因此,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既包括认知教育的环节,也包括行为训练的环节。无疑,学校专业教育计划的实施,课外文化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党团组织活动与学生会活动的开展、班集体活动与管理等手段对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都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实践中还有一种手段却易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这就是教师人格的示范。在此,教师人格是指教师应具备的优良的情感意志结构、合理的心理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的总和。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教师人格才能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师人格不仅是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一种教育因素、教育手段;而且是一种极其重要且具有决定作用的教育手段。它无时不在履行着教育的职能,决定着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成败。
  
  一、 教师人格的主要作用
  
  1.教师人格是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基础
  教师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格的影响。学校不同于家庭和一般的社会环境,它具有系统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的特点,而这又是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传导给青少年学生的。实际上,教师在进行任何一种教育活动时,其思想倾向、品德操守、学识能力、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特点都会自然而然甚至是无意识地流露和表现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学生,告诉他们做人道理,教给其怎么样做人。可以说,单纯的知识传授是不存在的,教师的任何活动无不对青少年学生施以人格的影响。
  2.教师人格的示范是“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体现和要求
  在教师的劳动过程中,其人格状况成为其职业劳动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并最终会通过教师劳动的产品——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反映出来,而这一点对社会上的其他许多人来说,情况就不完全是这样。为人师表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教师行为的一项重要规范。而教师人格的示范则是这一原则、规范的具体体现。教师是设计和塑造青少年学生美好的心灵、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健全人格的人,为此,他自己首先必须具备和拥有这一切,否则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一般来讲,教师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时,青少年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接受不会有太多的困难,青少年学生所缺乏的是就是对实践这种抽象观念的真诚与意志,因此,教师个人的坚定信念、坚强意志,通过教师本人对己待人处世接物的一致而又一贯的行为和风格对青少年学生所产生的感染和影响就极为深刻,对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3.教师人格是说服、转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最有效的手段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遵从可分为三个层次:依从,认同,内化。依从凭借的是一个人的权力,权力大则影响力也大,反之亦然;认同的基础不是权力而是吸引,当青少年学生感到教师在某方面对自己有吸引力时,他就会喜欢那个教师且接受其教导,并采取同他一样的态度和行为;内化是青少年学生对外界影响反映的最高层次,它不是停留在吸引上,而是将他人的某种准则和信念纳入自己的准则体系并形成了信念。当然,无论是青少年学生的认同还是内化都离不开教师的人格魅力,但内化所需的人格魅力无疑更高。从这一点来说,说服、转化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最需要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对教师人格的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其人格的力量总是强有力地影响着教师的成长,甚至决定他们今后的整个人生,之所以如此,与青少年身心发展密切相关。青少年时期是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人格基本形成的时期。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特点是自我意识的增强,模仿性和可塑性的增强。青少年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有着敏锐的感觉、细微的观察、积极的探询和思索;不仅如此,他们也十分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个性和个性的完善,寻找生活的目标,筹划和设计自我未来的发展。由于教师本身所处的特殊地位,他们理所当然的成为青少年学生观察、学习和模仿的首选对象。
  
  二、 新时期教师人格面临的挑战
  
  1.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智能提出的挑战
  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的知识、学科不断的出现,而且知识也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提供有效的指导上。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这一需要,教师除了需要精通所授学科知识外,更需要博学多才的通识能力。
  2.市场经济对教师敬业精神提出的挑战
  市场经济肯定功利价值追求的合理性,并把它提升为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观念之一,这易使人产生道德迷茫并使伦理价值在社会生活中遭到贬抑。从实际情况来看,市场经济的重利性已对一些教师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明显的就是一些教师的敬业精神有下降的趋势,他们往往抱怨待遇低下,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委屈,甚至产生失落和沮丧的情绪。于是,他们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教育事业上,追求事业的动力让位于追求经济的动力,工作上得过且过,责任意识减弱了。
  3.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的观念、职责提出的挑战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我国教育史上一场深刻的巨变,它将对教师的职责产生重大的影响。它要求教师应更多地激励青少年学生思考,集中精力从事一些有创造性的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要努力实现从“解惑”者转向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学生“创业”的参与者、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职责的变化呼唤教师观念、职责的全面更新,以跟上素质教育发展的步伐。
  4.国外各种文化对教师思想意识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各种思潮也随之进来,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自然也不例外。它将使教师意识领域的防御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对教书育人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 现代教师人格的基本定位
  
  1.个性化人格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教育的主流将是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创新教育的核心。为此,我们不仅要承认教师的个性,还要帮助其发展个性。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棱角的教师才更有探索欲望、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而只有一个具有教育灵性、独特个性的教师,才会带出一群鲜活的、具有创造个性的青少年学生。因此,我们讲教师人格并不是脱离社会现实、脱离教育、脱离青少年学生的抽象人格,它是活生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个性化人格,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个性,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去充分表现自身个性的魅力和丰富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2.道德人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职业特征及其专业特征的高度概括,教师人格模式要求应先于、优于、高于其他行业的人格模式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体现道德上。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从道理上懂得是非美丑善恶的区别,而且还要在实际生活中分清上述各种界限,培养自己的道德评价判断能力,促使自身道德信念的形成。教师还应在政治态度、思想作风、道德品质、治学精神、行为习惯等各方面都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楷模,成为言传身教的指导者,身体力行的践履者。
  3.智能人格
  智能是现代教师人格的支柱,也是教师从教的基本条件。为此,教师必须具有博学、理性和创新的品质。博学体现的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进取意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积累广博的知识,增强教学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满足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想象丰富、渴望探索的青少年学生的欲望。理性是以正确运用智力为特征的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它体现了一种科学精神。假如缺少了这一重要品质,教师的教育、教学将很难开展,更不可能取得成效。创新是教师人格魅力之所在,教学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唯有不墨守成规,不囿于旧说,勇于探索,孜孜以求,不断进取,才会有创造性的发现,使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4.情感人格
  教师在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并促进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学生和自己的工作都会怀着一定的情感和态度,由此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为此,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智商,而且还应有较高的情商。一是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满腔热枕地献身于教育事业,视教育为一项崇高的事业;二是要用真挚的情感、良好的情绪去影响、感动、教育青少年学生,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教师所传授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将其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身体力行地恪守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