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加强和谐语境下的德育管理

作者:韩文根




  和谐语境与德育的关系
  
  “和谐”一词缘于《管子·兵法》中的解释:“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辑。”“畜”在古汉语中作“积储”解,“辑”作“和睦”解。现代人对和谐的理解作了很多引申,并且十分看重和谐的现代意义。如和谐社会、家庭和谐、和谐相处、语言和谐,等等。“语境”是语言学的一个词汇,从字面意义上看,它是某种语言要素所构成的语言环境。在这里可以定义为:创设和谐的语言环境,促进学校德育管理。
  德育是我国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中小学德育,“普遍存在着观念和方法滞后等诸多问题,更直接地影响着德育的效果”。德育语境与德育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没有好的语言环境就不可能有德育的感化和陶冶,同样,没有好的德育环境和管理,也不可能有好的语言环境。它们的关系有两点:一是和谐语境有利于品德培养。德育与智育不同,智育是“解惑”,而德育是“感化”。何谓感化?就是将德育所要求的德行意识内化后自觉形成符合道德准则的习惯行为,按照荀子的说法,就是“化性起伪”。荀子认为,教师用和风细雨般的语言对问题孩子进行感化,才能化恶为善,促进思想品德的养成。二是好的品德能促成和谐的语言环境。学校的文明建设,学校的校风等都体现着学校的德育环境,而语言环境则是德育环境的重要体现。学校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学校的基本建设、教学条件及校园美化等;软环境即校风、学风、教风、班风以及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礼貌等,而这些软环境的创设都离不开和谐的语言环境。
  
  对传统德育语境的反思
  
  重视德育的管理,必须在反思传统德育语境下构建新的德育语境观——和谐德育语境观。所谓和谐德育语境是相对权威德育语境而言的,它是对权威德育语境的转化和超越,是当代德育语境中的主导用语。传统德育理论具有两个方面的价值取向:一是坚持德育的“工具”价值,忽视德育的人本价值观。认为德育是社会和政治的手段,培养人才必须服从于社会和政治的需要;强调德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工具价值,并将个体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忽视甚至否定个体内在需要,个体的价值得不到实现,社会价值也难以实现。这种传统的德育观不仅制约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创造性、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提高。二是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和权威性,忽略语言的情感性,语言环境不利于学生品德的养成。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生命体验的情感表达,它的内涵却十分丰富,充满着张力和技巧,懂得运用语言艺术的人是智慧的象征,尤其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更应该懂得语境对于育人的重要性。由于传统德育推行的是应试教育的管理模式,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情感的勾通与交流,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服从,他们的主体性地位被弱化。在管理手段上多是批评和惩罚,在语言运用上缺乏含蓄、委婉的句式,如商量、建议、请求和期待等,而多是以命令语、教训语为主。这些句式的运用不是某一教师或某一管理者在运用,而是形成了一种语境。在这样的语境之下,“本来是蕴含人性丰富内容的德育,一旦把它设定于外在的东西,便在与它应有的合理性存在相背离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进而变成束缚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这样的语境,既不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也不利于德育管理。
  反思传统,而在新的德育观面前,这种语境与人性化的德育语境及管理目标格格不入。然而,在当前的中小学校德育管理中,传统的德育模式及权威性语境依然存在,甚至一些教师由于惩罚学生或用侮辱性语言导致恶性事件发生。如何改变这一管理模式,构建新的德育观,加强和谐语境下的德育管理,是实现人性化德育管理目标的重要举措。
  
  加强和谐语境下的德育管理
  
  和谐语境是和谐教育的重要表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外显条件。加强和谐语境下的德育管理,对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运用和谐的德育语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以人为本,弱化权威语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弱化权威性语境,实现人性化的德育管理。(1)以学生为主体,规范道德用语。道德的规范语言一般具有判断语义和明显的倾向性,如某件事或某个人的是与非、善与恶、应当或不应当等,通过判断和体认,使学生能够从主体人格中辨明好与坏、正义与邪恶,以求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并指导和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2)尊重学生人格,多用含蓄委婉的语言。语言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手段,采用含蓄委婉的语言与学生交谈,是平等待生和尊重学生人格的体现。无论学生做错了什么事,都应该消弱权威语言的威慑力,消弱不等于放松要求,而是达到严而不厉,反对用粗暴甚至侮辱性的语言对待学生。(3)把握个性,因人施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德育交谈中应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对于调皮生和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应对他们进行全面了解,并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个性,采用不同的语言施教。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不分青红皂白,不讲任何方式对学生大加训斥,往往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德育的目的不但达不到,还会引起不良后果。这样的结果告诉我们:重视以人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消弱权威语境在德育工作中的负面作用。
  2.选择适合德育管理的评价用语语言是思维的反映,语言表达的优劣、刚柔、美丑和公正与否,都直接影响德育的效果。适当选择和运用正确的德行评语,会起到激励学生上进,改正错误,除掉不良习惯的效果。(1)少用直接批评的方式,提倡比喻育德。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激变期,个性和人格尚未成熟,尤其是中学生,还处在心理的发育期,容易敏感和多疑,很难承受挫折和严厉批评。近年来,由于教师的不当批评和用讽刺、挖苦性语言,造成多起学生自杀和形成心理障碍的后果。学生犯了错误当然是要批评,但批评的方式至关重要,采用迂回婉转的语言,或用一些恰当的例子和比喻来批评教育,要比直接批评的效果更好。(2)多用表扬语言,激励学生上进。表扬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德行的一种赞赏。表扬语言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进行语言表述,不要过分夸张和宣染,不实的表扬会起相反的作用,而中肯适当的表扬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和向更高的目标努力。(3)以赞美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德育中的榜样,主要是指那些能够给人以表率和示范性人物的榜样力量,来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起到参照、鞭策、激励、鼓舞、感召、引导等作用。对榜样的赞美是运用和谐语言育德的有效手段。
  3.重视情感勾通,与学生交朋友教师与学生敞开心扉地进行心灵的感知和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是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并及时帮助、指导学生的有效形式。(1)关心了解学生,多用语言沟通。情感交流是德育过程中的必要手段,要想提高德育的效果,必须通过和谐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以此来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和学校德育工作者能用真挚的感情去影响、感化学生,师生双方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便会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反之,若是用冷漠的态度和语言对待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就会产生隔膜,就达不到以情感育德的效果。(2)创设德育情景,重视语言感化。重视学生对道德的体认和践行道德行为,有利于他们的道德认识和增进道德情感。例如组织学生到车站、码头或社区进行德育性的服务,或设置一些能够让他们进行道德判断的情境,然后对每一位学生的判断和行为进行点评,给出正确的评价,或利用网络聊天和发送电子邮件的形式,以优美的文字语言与学生进行勾通交流,促进他们德育观的形成。(3)加强德育渗透,实现课堂互动。德育具有陶冶、感化和渗透的功能,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学科课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或以讲故事、写作文、提问题、上活动课、做游戏等方式进行德育渗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了德育的效果。从以上可以看出,只有在和谐的语境下实现德育管理,才有利于德育实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乔长路.中国人生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09.
  [2] 高尚刚.中小学校德育问题的若干思考.科学中国人,2005(12).
  [3] 黄富峰.论道德语言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科学,2006(2).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