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变革

作者:李兴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要求教师与时倶进,更新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课堂教学的变革。要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变呢?笔者认为新的课程理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变革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目标三维化
  
  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因此,化学教学的目标从单一的知识目标转向三维目标,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融合和统一。
  这就要求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建构核心的化学概念,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同时激起学习化学的兴趣,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具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研究材料、进行探究、形成认识、领悟方法、习得能力、体验情感的过程,是实现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培育情感的过程。
  
  二、 教学内容生活化
  
  化学跟生活和社会有密切的联系,化学教学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积极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经常接触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使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去认识化学问题,去思考社会问题,使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对社会问题作出思考并进行决策,力求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并根据科学应用的结果作出科学技术价值判断,形成科学价值观,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三、 教学导入情境化
  
  创设教学情境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说,它反映了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探究与建构。也就是针对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对象,运用适当的方法,提供具体活动场景或学习资源进行的一种优化设计。它的一般过程是“情境引导探究”。情境教学创设应用于教学中表现为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提高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为目标,使情境贯穿于探究过程始终,通过教师的有效启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情境的特点和功能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利用事物的表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抽象的概念、公式及化学变化过程同一些具体的、形象的实验化学模型及可视性较强的图形相联系,使学生在化学情境之中体会、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规律,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四、 教学设计主体化
  
  无论是素质教育提倡的学生主动发展,还是化学新课程强调的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教学理念,都要求将课堂教学的重心真正实现下移,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着眼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认真思考,为学生积极创设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从学生的角度和眼光思考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确定,而不是用教师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用教师自己的行为代替学生的行为。课堂教学设计应更多关注学生如何主动地学习,要变“知识罗列”为“问题序列”,把知识变成问题,把问题还给学生,用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生学习新知识会遇到的障碍,以及克服这些障碍的策略等。
  
  五、 教学策略综合化
  
  化学新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联系学校的现有条件,选择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可供选择的策略有很多,讲授、提问、讨论、探究、归纳、演绎、角色扮演等等,每种教学策略都有其长处和不足。策略是为目标和内容服务的,教学目标调整了,教学内容变化了,教学对象改变了,就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此,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的同时,注重选择那些能体现知识的探究过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加强学生互动合作的教学策略。
  
  六、 教学过程互动化
  
  互动即指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互动、对话、沟通、交往这些描述课堂教学基本形态的词语逐渐为教师所接受。从本质上讲,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进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化学课堂教学变传统的“教师表演”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创设良好的互动氛围;将知识转化为与学生进行交往对话的素材,转化为学生待探究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学生可自主、积极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操作、思考,最后达到有效发展的目的。
  
  七、 学习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重视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的过程。新课程提出要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重要位置,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并重,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方式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亲身体验的过程,是教会学生主动思考、学习、自主创造的过程,是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与人合作、共同提高的过程,是师生发现问题、研究对策、生成智慧的过程。
  
  八、 化学实验探究化
  
  化学实验的探究化是化学新课程的主要特征。传统化学实验的设计过于强调实验对化学知识的验证,要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式的现状,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设计。探究实验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和交流发表五个基本的构成要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的有意义的化学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优化;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加以科学的处理;通过交流讨论、分析综合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得出科学结论;初步认识实验条件控制、数据的定量处理、模型和假说等科学方法在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九、 教学评价立体化
  
  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教学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倡导把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和宗旨,变传统“功利性评价”为“促进性评价”,教学评价要帮助学生增强发展的信心,追求更好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全新的整体评价体系,在评价目标上,由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在评价内容上,由单纯重视知识的学习评价向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转变。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既强调知识学习的结果,也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程度;在评价方式上,由单纯重视纸笔测试向综合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转变。不仅有纸笔测试,也要选择学生学习档案袋、实验操作、活动设计、社会实践等多种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由学生被动参与评价向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转变。
  
  十、 作业布置人性化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下的作业观是考试考什么,作业练什么,不注重人文关怀、没有针对性、不讲求实效地反复训练,虽然夯实了“双基”,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僵化了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理念要求化学作业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讲究兴趣性;作业类型灵活多样,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和空间;联系学生的实际,注重作业的实用等。因此,教师在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要多留动手实验作业,少留纸笔作业,多留应用型作业,少留知识记忆型作业,多留综合型作业少留纯知识型作业,作业形式要多种多样,注重答案和结论的开放性。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 李国兴.新课程下情景创设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1).
  [4] 张国兰.新课程理念下高一化学作业的设置探究,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9).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