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

作者:张水耀 章雪珍




  当前,中小学安全工作的会议年年开,红头文件经常发,各地制订的“安全条例”、“安全工作手册”比比皆是,各校也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有的还采用了军事化的封闭式管理模式等等。然而,各地的安全事故依然频发,其根源在于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尚停留在感性层面,大多有“头痛医头、脚疼治脚”之嫌,起到的实际上是一个“消防队”的作用,而未能从“源头”上加以根治;尤其是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更是匮乏。因此,要真正杜绝学校安全隐患,确保学校安全,将校园安全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乃至消除,笔者认为,构建学校安全文化体系,是实现学校安全的根本保障。
  
  一、 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内涵
  
  1.安全物质文化
  安全物质文化主要指学校教育教学中为保护师生安全的设备、设施和防护用品及为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而进行的环境建设两个方面。具体包括:
  (1)安全工具
  ①灭火器
  ②供应食物(饮用水、食堂购物渠道等)
  ③交通车辆
  ④安全员的通讯设备、安全消息的传递
  ⑤用电器的质量等。
  (2)工程技术
  ①房屋墙体的质量施工要求(如教学楼的护栏达到1.1米以上的高度)
  ②地面防滑技术(如教学楼楼道不宜使用抛光地砖)。
  (3)实验室的装备技术、医务室的医疗技术等
  实际上,上述安全物质不仅体现在建设方面,还体现在人对安全物质性能的了解及其使用上。如,化学实验中不能轻易使用水来灭火;又如,各城区教文体局在各校实施的“校园示范商店”工程,从源头上扼制食品质量问题等。
  2.安全制度文化
  这是学校在安全管理中带有强制性的义务和保障师生权利的规定,是实现安全教学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学校不断充实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过程就是创建和推行校园安全文化的过程。
  制度建设要依法制订,以人为本,科学落实。为此,学校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浙江省中小学安全暂行规定》、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并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实施细则。
  学校安全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方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度建设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
  3.安全观念文化
  它包含两大系统,一是信念系统,即信条、理想、生命等;二是价值系统,即道德、审美、精神等。在此观念下的安全教育包含两大内容:一是以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为核心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等;二是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防范教育,主要包括: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社会治安安全教育,食品卫生及疾病预防教育,预防触电、溺水、煤气中毒教育,校内活动安全教育,校外活动安全教育,森林防火教育。
  上述校园安全文化体系的三方面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观念文化是核心。
  
  二、 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基本途径
  
  1.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安全意识,狠抓安全知识、技能的落实,确立校长是学校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实行领导值班制度:实施交接班登记制度,确保24小时不离人。
  安全隐患检查制度。由安全办负责对全校安全消防等隐患每周普查一遍,对发现的隐患,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单,报校长审批,对隐患部位的管辖处室,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后验收销账。
  保安队巡逻制度。每天安排巡逻,确立夜间巡逻刷卡制,加强重要部门空当期间的值班。
  消防培训制度。每学期至少一次,包括消防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部分,消防知识培训后进行笔试测验,不合格的要进行补考。
  确立疏散设施管理制度。消防设备管理制度,火灾隐患整改制度,用火用电管理制度,易燃易爆物品管理制度,消防救援组织制度,灭火应急预案,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剧毒化学药品管理制度,大型活动安全预案申报制度,消防值班制度,以及学生宿舍、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食堂等重点部门的消防安全岗位责任制,食堂与宿舍均要有成套的安全管理制度等等。
  当然,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在狠抓落实上下工夫,才能发挥其作用。制度文化的内涵是在健全制度的基础上,既要严抓落实,确保制度的刚性执行,保证各项工作令行禁止,其更深层次的涵义是要强化安全意识、开发安全管理的智慧。只有当安全就是教学质量,安全也是生产力的意识,“隐患险于明火”的认识论、“防范胜于救灾”的方法论等观念根植于师生的大脑,并成为自觉行为时,其管理的机制才是高效的。
  2.建设“六大校园”,形成校园安全文化“引力场”
  积极响应市教委的号召,努力建设“六大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数字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人文校园。这“六大校园”形成的合力就像地球的引力场作用于地球上的每个人那样,将这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作用于每一个人身上,控制着每一个人的行为,并将影响贯穿每个人的一生。如果一个学校建立起浓厚的校园安全文化环境,不论管理者还是一般教职工乃至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校园安全文化的约束下规范自己的行为,校园安全文化就像一支看不见的手,凡是脱离校园安全的行为都会被这支手拉回到校园安全的轨道上来。
  3.促进教育观念、行为转变,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新课程的实施,使得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更注重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这对课堂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促进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转变,发挥课堂安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已成为新课改条件下对教师的客观要求。校园安全文化在具体学科中的大渗透,不仅仅局限于活动课中,还要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比如体育课,教师上课前要做好1分钟的安全思想教育,带领学生做好5分钟的准备动作。注重体育安全与卫生,倡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并且做到勤饮水、勤洗手、勤洗脸。
  再比如学科考试,一次没有考好就灰心丧气,甚至跳楼自杀,这是少数学生抗挫折能力太差的表现。因此,学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高学生耐挫能力,倡导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学校每年可对全体学生开设专题课,进行心理健康、卫生知识、法制知识等讲座,进行网络安全教育、耐挫能力的教育等。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师生的情操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创设开放、灵活的校园文化环境,发展学生个性,陶冶道德情操,增强校园安全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如我校开展征集“请拟一条以‘食品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学生反响如潮,写出许多内容健康、语言丰富的广告词,它营造了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文化氛围,摒弃了那种一味靠输灌的被动依赖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为手段的“消防式”校园安全策略。
  5.构建三个结合,形成校园安全文化管理定则
  (1)教育与检查相结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