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校长专业化需解决的六大问题

作者:李跃进




  曾一度热炒的“校长专业化”问题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褒贬不一。但回到现实生活中,“校长专业化”还是弊大于利。由于校长专门从事管理,与自身的教学业务脱钩,不少专业化校长会教书——当校长——不教书了——不听课了——不评课了——谈教学云里雾里了。当前课改遇到校长的阻力就可以清楚地明白这一点。而专家型校长就不一样,他能有效地克服专业化校长存在的不足,他既抓管理,又亲力亲为地抓教育教学及教改教研工作,从而比较优化地加强了学校建设,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下面拟从六个方面探讨专家型校长的治校素质。
  
  一、定在管教结合
  
  中小学校长被明确地界定为一个专门职业。这是由于职业是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的,是一种社会分工的结果。国家规定:中小学校长是在中小学担任领导职务并具有决策管理权的人员。从而界定校长与教师是两种不同的职业。因而才有了著名的数学教授当了四年大学校长政绩平平的报道。从理论上分析,校长的职业角色是管理者、教育者与领导者。所谓管理者,就是管人、管事、管物;所谓教育者,就是要懂得教育教学。从国际上看,但凡校长首先应是一个学术带头人。要做一个教育者,首先就要懂得教育教学。因为真正的教育改革是发生在课堂上的。学校与企业不一样,企业是以赚钱为目的的,学校则是以关心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而学生发展的主要时空就在课堂上。专家型校长既要从领导工作中“扎下去”,从事课堂教学的研究和调控工作——常听课,会听课。又要从教学中“跳出来”从事领导工作,进行战略思考,以激活师生的生存空间、生活空间、思维空间。从职业定位方面来看,专家型校长应具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胆略和气魄。
  
  二、追求专业发展
  
  专业不同于职业,专业是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专业是高级职业,是需要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职业。非专门系统训练不能胜任。如医生、会计师、精算师、高级间谍等都是具备特殊的专业才能从事的职业。从职业发展的层次看:会计、医生是专业性质的职业,传达室的老大爷、商店的售货员、勤杂工等是非专业化职业,而中小学校长是半(准)专业性职业,从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看,校长应从准专业向专业发展。
  
  1、校长应经过长期不断的专业训练
  幼儿教师教书肯定要读三年幼师才能上岗。校长的位置更重要,如果没有受过专门训练,教不了书,也管不了事,就很难胜任,因此,校长的职后培训非常重要。
  
  2、有完善的知识体系是校长从业的基本要求
  事实上,看大门的不必看很多书,而医生要看好多书,校长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和教育教学理论体系。
  
  3、有系统的伦理规范以约束校长的管理行为
  会计师:不做假账;教师:教人求真;医生:救死扶伤。校长干什么?校长就要有一套符合伦理规范和约束自己的管理行为的规章制度。
  
  4、有明确的校长从业标准要求
  目前的中小学校长,经验主义的多,缺乏一个高层次的标准。在美国,规定中小学校长的从业标准很多,很高,达到76项。在我国,目前尚无统一要求。但思维决策能力、规划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洞察能力、劝说能力、对人的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下级能力、调动积极性能力等是当代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从业能力。
  
  5、有进入校长行当的严格的资格限制
  门坎越高,声誉就越高,以前对中小学校长的要求过低,如1991年的文件,规定中小学校长的学历有高中文凭就行了,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了,学历、能力等要求都很高。这样就有效地排除了“一般人”入“重点门”的不正当的现象。
  
  三、注重夯实基础
  
  外科医生动手术,在哪下刀子,是主刀医生说了算,绝不是市长说了算。这是因为主刀医生有功底具备说的条件。校长在管理过程中,只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同样在决策过程中也会“说了算”。一般地说来,校长的专业知识基础有以下几个评判标准。
  
  1、实践取向的知识评价标准
  实践取向的知识评价标准有效率、数量和质量标准。
  效率标准——有用:指校长所学知识应对自身工作有实际指导意义。
  数量标准——够用:指提供给校长的知识能覆盖整个校长工作领域。
  质量标准——好用:指提供给校长的知识要生动、具体、形象。即学即用,用而有效。
  
  2、实践知识的特征
  校长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实践性知识”明显比“学术性知识”重要。这是由实践性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实践性知识有以下两个主要特征。
  (1)以问题为中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2)以事实为依据:要杜绝诸如欧洲中世纪讨论神学问题的僵化场面。欧洲中世纪讨论神学时,针对“一个针尖上能站立多少个天使”这个问题就要经历好几天时间的热烈讨论,结果可想而知。作为校长,要求实,不务虚。让事实说话的最好材料就是国内外的校长工作案例。这些案例对中小学校长具有实际性的指导意义。
  
  3、新专业主义(新专业性)的知识对校长培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这个问题的出现强调了校长的专业知识的获得是基于对自身职业实践的反思、探究以及与同行的交流。要求实践者成为研究者,特别是改革到了深水区,更要慎独,要认真研究,这样就需要校长具备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校长的学习包括认识和行动两个方面,因为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样重要。
  
  四、寻求制度保障
  
  学校的规章制度应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制度是可传递性的,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力为转移。调查表明:好多有能耐的校长,个人魅力很强,他可以玩转学校,但一旦他离开了,这个学校就没辙了,其原因还是制度的缺乏。在全国宣传当代教育家会议上,教育部从全国一千多万教师、一百多万校长中推出了一批“教育家”,每个“教育家”都写了一本书,书中介绍的经验确实令人感动,但一涉及制度问题,就无从谈起。真正的成功管理不是依赖于个人魅力,而是制度。邓小平留下了好的制度,中国就发展了,因此学校的管理制度应足够完善。如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应有以下几个项目。
  学校人力资源规划:教师人数、学历、编制等。工作情况分析:定岗及职责要求。教师的招聘和挑选规定。师资的培训和开发。绩效评估。确立薪金和津贴。
  从制度范围来看,学校应建立以下几个常规的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考试制度、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制度);教师任用制度(聘任及选拔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师考核制度;校长监督制度;教师薪酬制度;教师工作保障制度。
  
  五、把握好外部环境
  
  1、要正视由社会变革带来的冲突与矛盾
  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引发了一系列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