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用好教材的活动设计

作者:郭四化




  笔者所在的南通地区使用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通过一个学年的实践,感受最深的是教材的每课后面都设计了活动,而且活动形式多种多样,给同学们提供了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使其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分析归纳、抽象概括、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创新的情感,领悟创新的策略,健全创新性人格,培养创新能力。如何使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其作用,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想法。
  
  一、利用活动中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建平台
  
  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疑”,即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然后推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往往是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最好手段。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带有创造问题的教学情境,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起着关键作用。思维始于问题,每节课后大量的启发式问题,使学生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如:必修I第44页中“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第45页“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不如月球表面大?”第56页“若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等。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基本独立的学习能力,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他们,课程的责任也交给他们,他们的学习精神要比在课堂上听到许多不需要再听的讲解会振奋得多,他们在学习上要花费的心力和所得到的收获也会远比被动听讲大得多。湘教版的教材课后许多问题的设计,让老师节省大量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依据,搭建了平台,也抓住了知识目标,如:必修I第43页的三个问题“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将老教材中“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这一节内容进行了简化,提炼出其精华部分,让学生自主分析,印象深刻,利于知识的掌握。再如:必修Ⅱ第19页“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第17页“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际迁移,哪些是国内迁移?”第52页“将下列产业活动与其主要区位条件用直线连接起来”,通过具体题目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等。
  
  二、利用活动中的图片直观激趣,让学生学会以图释文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蕴含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彩色照片、示意图、分布图、景观图等图像资料,首先是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其兴趣,从而让学生在看图中发现其浓缩上富的地理信息。例如:必修I第31页“一些常见的矿物插图”、第39页“华山西峰千仞峭壁”、第40页“日本富士山”“地震裂缝”、第42页“三幅地表形态景观图”等。
  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图像或图表,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这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大有益处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图像是课文的再现和补充,以图提问能起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作用。地理图像直观、简明地表述了地理事象及其特征。注意地理图像的使用,特别是读图填图技能的培养,可以避免走进“读死书”的死胡同,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地理创新思维。例如:必修I第34页“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第37页“喜马拉雅山形成示意图”、第39页“断裂示意”、“背斜谷、向斜山的成因”、第43页“大气垂直分层示意”、第46页“不同太阳高度辐射强度示意”等。
  
  三、利用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加深对课本相应内容的理解
  
  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组成。因此,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教材中有关知识的资料,让学生学会从众多途径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并学会应用,通过这些相关活动,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培养生活能力和相应兴趣。如:必修I第11页“收集有关人类进行宇宙探测,特别是在生命探索方面所取得成果的资料”、第41页“收集流水、冰川、风力、波浪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照片,比较它们对地形影响的异同”、第68页“收集材料,尝试解释中生代恐龙灭绝之谜”、第102页“收集资料,填写下表”、第110页“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的雨情、水情和灾情等资料,简要说明1998年长江洪水造成的危害,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必修Ⅱ第9页“查找本地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完成下表”等。
  
  四、利用活动中材料案例分析题提高趣味性,实现课本内容到高考题的转换
  
  引用资料,在兴趣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是以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基础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明白得越多,知识掌握越好,兴趣也就越浓。课后活动中的一些案例材料,对于促进知识的理解,提高趣味性有很大帮助。如:必修I第68页“阅读中生代恐龙灭绝之谜的证据回答问题”、第85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89页“阅读丽江占城有关材料,回答问题”、第90页“阅读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有关材料,回答问题”等。
  高考中,材料分析题是很流行的,它广泛地出现在政治、地理和历史的试题中,甚至语文的材料议论文也可说是材料分析题的一种。从单科来说,在主客观题中所占的比例都很大,由于这类题综合性、灵活,可以很好地考查考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所以它的分数也是很高的,可以说,材料分析题在高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想要取得高分,材料分析题万不可失。因此,充分运用材料和合理组合材料,是考生获得答案的一般途径。例如:必修I第93页“阅读兰州市有关材料,回答问题”、第100页“阅读天津海滨平原在两种方案下海平面上升的高度的材料,回答问题”、第111页“阅读淮河有关材料,回答问题”、必修Ⅱ第28页“阅读城中区位材料,回答问题”等。
  
  五、利用活动中的表格归纳总结相应知识,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
  
  地理是一门科学,而地理教学则是一门艺术,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当精心设计。课堂小结是地理教学中既重要又容易被人忽视的环节。所谓课堂小结是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教师富有艺术性的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它常用于课堂的结尾。完美的小结,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