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浅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内容特点与教学策略

作者:石淮生




  我校于2006年9月全面使用高中生物新教材。经过一年多对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和研究,我深深地体会到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新教材的改革,将新课标新理念贯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从图表、STS渗透、探究学习等三个方面谈一谈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的特点及本人在教学中的处理策略。
  
  一、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的内容特点
  
  从内容方面看,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突出了科学性,加强了直观性,显示了实用性,它较好地体现了创新意识,展示了近年来教育改革方面的最新成果,充满着时代气息,特别是在图表、STS渗透、探究学习三方面更为突出。
  
  1 图文并茂,直观拓展
  据初步统计,仅新教材的必修本中有图表200余幅,包括实物图、坐标图、生物结构模式图、生理过程示意图、遗传图解及遗传系谱图、生物技术流程图等,但不再像旧教材那样为每幅图表配以大段的解释性文字说明,这就给相关知识留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2 体现人文,渗透STS
  新教材拓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范围,包括社会生产、个人生活、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社会问题、自然、职业等,处处渗透着STS,课课都能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
  
  3 屈调探究,设计巧妙
  新教材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几乎每一节都有“问题探讨”、“思考和讨论”,另外“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社会调查”等探究性活动也穿插在教材当中,设计非常巧妙。这些探究活动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学见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还能巩固学生的书本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教学处理策略
  
  在一年多的教学中,经过自己的努力和集体备课活动开展,针对以上新教材的突出特点,不断探讨处理策略。下面分别从对图表、STS渗透、探究学习三个方面的处理策略浅谈一点体会。
  
  1 注重背景,巧妙转换
  图表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它具有直观、概括性强、知识容量大等特点,是表达、概括生物学知识的重要形式,也是高考命题喜欢采用的形式之一,同时它还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新教材不再对每幅图表配以大段解释性文字说明,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并不仔细去深究这些图表所包含的知识和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结合背景知识从这些图表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把课本内的有关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等与图表中相关信息建立联系,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与图表紧密结合,在头脑中构建新的图表一知识体系,揭示问题的实质,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证实只有将图、文有机结合,抓住知识要点,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逻辑思维、图表转化以及用图表反映生物学现象及规律等多方面的能力。例如在分析温度对酶的活性的影响时,我先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去读图,然后鼓励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信息转换,用生物学语言正确描述,再进行必要的知识迁移,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很容易找到坐标图中的几个关键点和变化趋势,效果特别明显。这样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容易促使他们主动接受新知识。
  
  2 注重引导,将计就计
  为了突出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未来意识和参与意识,我国新的《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STS”教育,只有通过“STS”教育思想的渗透,使学生掌握各种生物学技术在生产及生活中的应用,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既然课本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处处渗透着STS,我们也应将计就计,在课堂上也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处处渗透“STS”。在生物教学中渗透“STS”思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交流、决策能力,还能引导学生从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去考虑问题,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节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设想自己是一位玉米育种专家,利用已学过的相关遗传学知识,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设想,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寻求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的信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育种专家为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热情。通过讨论“杂交育种的不足之处”、“诱变育种的局限性”,要求学生对自己和同伴的方案进行评价并大胆提出改进意见,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交流、决策能力,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这一真理。教材编排了“与生物有关的职业”之“育种工作者”,内容安排可谓恰到好处,从“就业单位”到“学历要求”,从“必须具备的素质”到“职业乐趣”,无一不透出编者的良苦用心。我通过指导学生畅谈理想,渗透人生观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今天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才有条件接触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技术,才有机会将科技变成生产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了更好地、更直接地了解育种工作,我带学生参观了市郊农业科技示范园,学生饶有兴趣地参观了瓜菜新品种的引进栽培试验示范区、花卉种苗工厂化生产区、花卉生产示范区、林果示范区等。在这里他们亲眼看到了“组织培养”、“无菌操作过程”,亲身感受到了工作人员的辛苦,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和创造的乐趣,在这种环境下,“STS”思想渗透便水到渠成。
  
  3 注重实际,因材施教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实际,不搞花架子,要因材(新教材新特点和学生实际)施教。高中学生具有求知欲旺盛、自学能力较强、自信等特点,希望尝试通过思考、讨论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新教材的设计更适合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但不要让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探究形式与效果的统一。在备课吋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假设。要充分利用好“问题探讨”,在探讨中处理“问题”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讨;解决好“思考与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思考的空间。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只有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例如我在《伴性遗传》一节的教学中,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红绿色盲检查图”(包括红绿色盲患者眼中的图形)及与“色盲”有关的交通安全漫画,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然后结合“问题探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并讨论;再引导、鼓励学生结合“资料分析”判断出“红绿色盲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进而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分组写出并分析六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并鼓励他们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探究性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适时向生活中的医学知识拓展,大屏幕上显示如下探究题:基因检测可以确定胎儿的基因型。有一对夫妇,其中一人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患者,另一方表现型正常,妻子怀孕后,想知道怀的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请回答:(1)当妻子为患者时,表现型正常胎儿的性别应该是男性还是女性?为什么?(2)丈夫为患者,胎儿是男性时,需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吗?为什么?通过探究,学生不仅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了巩固,培养了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精神,同时也了解了近亲婚配的危害和生活中的医学知识。
  以上仅从图表、STS渗透、探究学习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粗浅体会,新编高中生物教材的鲜明特点,为进行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尝试与探索提供了可塑的资源,新课标对教与学都具有很强的挑战性,教师只有先吃透新课改精神,针对新教材的新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广泛调研,然后加以变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做适当的调整和处理,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能设计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好方法,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