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高考模式变幻莫测,是探索还是折腾?

作者:王淦生




  身为江苏的高中教师是幸运的,因为十余年来不断翻新的高考模式早已将他们的应试功夫练就得日臻老到,倘要比试一下对付各种高考模式的本领,他们恐怕已到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地步;身为江苏的高中学生却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手头操练着历届的高考试题,却常常不知道来年的考试模式,一种“多歧路,今安在”的疑虑时时会充斥着他们的内心。
  由传统的“大文”、“大理”(文科考语数外政史地,理科考语数外理化生)到“3+2”(文科减去地理、理科减去生物),再到不分文理科的“大综合”,旋即又是文、理“小综合”,再到今天这“3+x,江苏的高考模式一直如川剧中的变脸一般换来倒去没消停过。而且你根本无法预料下一个模式何时出台面孔又将如何。时下采用的不分文理科,既不利于高三教学管理,又不便于高校学生录取的“3+x”模式在舆论界尤其是高教界的一片诟病声中支撑了三年,据说2008年将会被一种全新的模式所取代。江苏高考由于“新课标”的实施从内容到形式都将有一个更为彻底的“变脸”:高考将分高二、高三两次进行,先是在高二阶段考完理化生政史地这6门学科中未被选作高考学科的4门课程(称之为“学生水平测试”),分别以A、B、C、D划定等级;后在高三学段考语数外和两门选修学科,考试成绩前者记作考分、后者划为等第,三者结合决定考生的取舍。虽说目前已有一份不甚细致的“录取细则”出台,但在涉及到一些录取程序和细节问题时仍是语焉不详。在家长和考生不断的追问中,江苏考试院的官员们只能以“待研究决定”来招架。
  高考模式的不断变换,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理由便是“改革的需要”。但改革的目的应该是与民方便而不是添乱,应该是工作程序的优化而不是使之繁冗拖沓,应该重视前后过程的相对延续和稳定而不是一味地逐异追新,应该能够引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而不是让教师学生整天徘徊观望举棋不定……否则,这就不是改革而是一种折腾了。江苏十几年来高考模式上:的翻云覆雨变幻莫测,只能说明策划者的无章法、不自信和考虑问题的不周全。他们看到了传统的“大文”、“大理”和“3+2”的模式容易导致各学科教师的“惟我独尊”、“单兵作战”,所以便强调起“学科渗透”,搞起了不分文理科的“大综合”模式。而“大综合”考起来一门不落面广量大使考生复习起来不堪重负苦不堪言,因而这一模式仅施行了一年便无疾而终。取而代之的便是被“缩微”了的“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据说综合考试又限制了考生特长的发挥,于是便有高人设计出语数外加理化生政史地六门学科中的任意两门的“3+x”考试模式。六门学科中任选两门,其组合的方式多达十几种,各种组合的人数又多寡不均,这使得很多学校陷入了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上的困境。再看高考成绩,由于各学科试卷内容深浅不一,阅卷又难以统一尺度,遂使选考不同学科的考生的成绩缺乏可比性,这又给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的高校录取工作带来了难度。不少考生选择考试科目并非为了“扬长”而是出于更容易“挣分”这一日的,请看“政治加生物”、“物理加历史”这类莫名其妙的组合,究竟是为了发挥什么样的特长?
  至于尚在腹中的江苏2008年考试模式,将理化这类事关“第一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学科用几个等第作模糊处理,而以语数外这些工具性学科的考分划定录取分数线,这对众多理工科大学来说是否科学?从考生方面来看,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城市与乡村、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文、理科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以苏南、苏北为例,苏南学生外语语文普遍强于苏北学生,而苏北学生的数理化一般要胜过苏南学生),一旦以语数外成绩划定录取分数线,对那些来自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考生而言无疑是有失公平的。
  大而言之,高考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小而言之,高考乃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是不少学校工作运转的轴心。这么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我们的决策者自然应当以一种高度严肃、审慎、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它。即便是改革,亦须通盘考虑,周密谋划,仓促不得,浮躁不得。改革的成败不是看“量”的多寡而是看“质”的优劣,否则,魔术师该是最伟大的改革家了。至于说江苏省2008年高考新方案迟迟难以出台,或许正是因为我们的决策者已经意识到必须一改往日的冲动,需要耐心倾听民间的声音,三思而后行了。不过此事亦不宜耽搁太久,因为你们手下那支受惯了指挥操纵的乐队一旦失去了指挥棒的引领,恐怕也就只能一遍遍地重复着旧的旋律。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