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误尽苍生是教辅

作者:曾令锡




  书店是卖书的地方,本该有各种各样的书。可如今不少的书店,满厅满柜大半是中小学生教辅读物;规模小一点的个体书肆,甚至只销教辅书。
  学生是读书的人,本该读各种各样的书。可如今随便走进任何一所学校的任何一间教室,课桌上堆放的除了教本之外,就是教辅,很难找出一本其他有价值的读物。
  ——而这所谓“教辅”,其实就是清一色的考试卷、习题集。
  书籍是人类灵魂的营养品。当孩子们所读的书被局限为几本习题集的时候,一个民族心灵的荒芜和智慧的贫乏,便是在所难免的结局。
  教辅本只是教学的辅助,一旦喧宾夺主,成为主要甚至全部,便是泛滥成灾了。铺天盖地的教辅祸国殃民,误尽苍生。其危害至少有五:
  第一、占用了学生全部学习时间,影响有价值的广泛阅读。课时本来就多,可怜的一点课外时间应付无穷无尽的习题尚且不够,遑论课外阅读了。天津的一项调查表明,近七成中小学生对自己每年课外阅读数量的评价是不满意。如果不论课外书的种类和厚薄,有近80%的中小学生每月的课外读书量不超过2本,8.2%的中小学生基本不读课外书。在1000名高中学生中喜欢阅读课外书的仅177个人。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读书读书,成了听讲和习题,实际是只做题,不读书;受了十二年的基础教育,就是听了十二年的课,做了十二年的题,有组织有纪律地系统地浪费掉了宝贵的豆蔻时光和黄金般的青春生命。
  第二、损害健康。铺天盖地的习题,机械地长时间书写,影响身体发育。有科学研究表明,低龄儿童的长时间机械书写是有损于肌体发育的。夜以继日的伏案书写,休息缺乏,锻炼无暇,不利健康。央视报道,2005年重庆高考提前批录取未录满计划招生数,原因是考生体检不合格,很多学生患“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老年病,不少人跑不完1500米,有的跑不了几米即晕倒。结论是并非营养不良,而是锻炼不够。
  第三、取消思考,惯懒了学生。题太多了,孩子们成天浸泡在题海之中,一批接一批,一题又一题,应接不暇,晕头转向。一心只图完成任务交差还顾不过来,根本没有沉下心来深入思考的余地。看似学习很用功,时间抓得紧,分秒必争,实则用力多,用心少,多劳少益。长此以往,损害的不仅是学习效果和效率,更大的损害是学习品性,孩子养成学习不用心的习惯,把学习当作外在的任务来应付而不是当成人生的需要来追求,那便不只是教育的失败,简直是教育的作孽了。
  第四、形成依赖,惯懒了教师。习题的作用,一是检测,二是巩固。检测学习状况,巩固学习成果。哪些需要检测,怎样检测,哪些需要巩固,如何巩固,这一切统统由任教教师亲自命题才能把握得最好。现成的习题,是别人面对别的学生别的问题动的脑筋,用起来总是隔,往往不着边际,无关痛痒。自己教书,自己命题检测和练习巩固,这才有现实针对性,才见真实效。长期坚持,不断思考,也才能使教书者在此过程中获得成长。了解学生,把握要求,吃透标准,诸如此类,不亲自命题,是难做好的。用教辅,本来该教师自己做的事变成了他人代劳,简单是简单了,久而久之,教书者思想变懒了,不思考了,专业技术的教学变成了机械的传递复制,科学含量低了,成效便大成问题。用教辅,除了可以造成教师偷懒而外,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五、错误百出,形成误导。精的教辅才可能是好的辅助。一旦泛滥,很难好起来。专用于教学的东西,民族兴盛所系的东西,很多连教学要求都把握不准,标新立异,寻怪猎奇,胡乱拼凑一些题目就用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国教辅图书质量专项检查结果显示,2005年出版的中小学教辅读物和与教材相配套的教辅图书中,不合格图书占抽查总数的7%。常见错误共九种:知识性差错,文字错误,语法性差错,练习答案差错,未做技术整理遗留的差错,引用原文出现的差错,汉语拼音、汉字笔顺差错,表述不妥或表述错误,正文字号偏小。知识性差错位居常见错误之首(2006年9月3日《市场报》)。一切“以书为证”,在孩子的心目中,书是神圣的,可供全面效仿的。如此错误百出的东西进入庄严的教育殿堂,其贻害可想而知。
  中国教育有三大怪胎:自习课不自习,休息日不休息,读书人不读书。铺天盖地的教辅,是只做题不读书似畸形教育的帮凶,此害不除,教育难正。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