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中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贾汇亮




  校长领导效能是指校长在实施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即实现领导目标的领导能力和所获得的领导效果的系统整合。中小学校长领导效能是中小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内外学者对中小学校长领导效能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研究主要以三大领导效能理论——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为依据,结合中小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对中小学校长领导的效能进行了阐述,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逐步实行政校分开,明确教育机构的社会法人地位的改革目标。实行政校分开,就是要学校从被动依附的地位转变为独立自主的地位。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校长由“被动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发展者”的角色,这种转变强化了校长独立领导学校发展的职责。中小学校长领导效能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校长领导效能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校长研究领域存在强调校长的教育者与管理者角色忽视领导者角色的情况,使得校长领导效能的研究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中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的现状如何,校长和教师如何认识领导效能,中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中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等等这些问题都不是很清晰。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系统分析与整理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试图解答以上问题,为中小学校长提高领导效能提供一定的思路与策略。
  
  一、 中小学校长领导效能调查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是以广东省中小学的校长、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的,采用的是随机取样的调查方式。发送问卷200份,回收178份,有效问卷149份。其中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从职业类别来看,校长31人(20.8%),教师118人(79.2%);从性别来看,男性69人(46.3%),女性80人(53.7%);从所在学校来看,小学教师43人(28.9%),中学教师72人(48.3%),其他类别学校34人(22.8%);从职称来看,初级职称52人(34.9%),中级职称77人(51.7%),高级职称20人(13.4%);从工作年限来看,1~5年51人(34.2%),6~10年60人(40.3%),10年以上38人(25.5%)。
  2.调查主要结果
  (1)中小学校长领导效能整体状况一般。总体来看,在149份有效问卷中认为校长领导效能低的有43人,占28.9%;认为效能一般的有69人,占46.3%;认为效能高的有37人,占24.8%。149份问卷中,认为校长领导效能低或一般的有112人,占75.2%。由此不难看出,中小学校长领导的效能不容乐观。
  (2)校长和教师、男性和女性对校长领导效能的认识有显著差异。作差异性分析发现,与教师相比,校长对自身群体的领导效能评价较高;与男性相比,女性在评价校长领导效能时普遍偏高。在对影响校长领导效能因素的认识上,校长更关心学校的发展,而教师更关注校长是否关心教师;女性调查对象更关注校长的关心人的一面,而男性更关注校长的工作能力。学校类别、职称以及工作年限三个维度没有显著性差异。
  (3)在评价校长领导效能的时候,认识不到学校组织的特殊性。对学校发展来说非常重要的教学管理、学生发展、课程开发与管理、培育学校文化等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比如对“您认为最能体现校长领导效能高的前五项”问题的回答中,目标的认同,决策民主,对待员工的公正、公平,合理授权以及诊断学校发展问题的能力依次排在前五位,而课程开发与建设,关注学生的学业进步,教育评价能力,与社区、家长的沟通,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依次列在后五位。可见,在评价校长领导效能时,大多数被调查者还是从一般社会组织对领导的要求来评价校长,认识不到学校组织的特殊性。
  (4)在评价校长领导效能时,过多地看重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校长的素质与修养成为影响校长领导效能的首要因素,而对校长领导效能有直接影响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等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回答“您认为校长领导效能高的前五个原因”的问题时,“身心素质高,道德修养好”这个选项以绝对优势排在第一位;同样,在回答“您认为校长领导效能低的前五个原因”的问题时,“身心素质低,道德修养差”也以绝对优势排在第一位。可见,在评价校长领导效能时,素质与修养是大家普遍看重的,能力、行为及领导效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 调查结论分析
  
  1.校长领导效能应符合学校组织的特殊性
  很多被调查者在评价校长领导效能时,忽视了与学校组织密切相关的关注学生的发展、课程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对学校组织发展来说重要的指标。学校领导具有领导的普遍特性,是一种影响力,是一种促使追随者认同目标、达成目标的过程。但学校组织具有特殊性,学校作为提升人的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特殊组织,具有自己的组织特点与特殊使命。学校领导在具体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上必须符合学校组织的特性。比如,考虑到学校组织的公共性,校长应更多地关注学校发展的社会效益;考虑到学校组织的教育性、学习性,校长应首先做好教育教学方面的领导工作,其次做好行政上的领导工作等。
  2.身心素质只是校长领导效能的基础
  根据问卷统计,校长的素质与修养成为影响校长领导效能的首要因素,而对校长领导效能有直接影响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等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校长领导效能是校长在实施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①领导能力。领导能力即领导者的行为能力,它是领导者胜任领导工作、行使权力和承担责任的基本条件。能力是以一定的身心素质、知识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可以说领导能力是领导效能的基础因素。②领导状态。领导状态是在领导过程中所体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领导行为上。③领导效果。效果是质量与效率的统一。质量是指工作的优劣程度;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可见,身心素质与道德修养只是校长领导效能基础条件中的一个方面,不是决定校长领导效能的关键因素。
  3.缺乏组织管理能力成为阻碍校长领导效能提高的主要因素
  体现校长组织管理能力的管理协调能力、决策能力、资源筹措与利用等能力不高是校长领导效能不高的主要原因。强化中小学校长的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校长领导效能的关键。要开发校长组织管理能力、提高其领导绩效,必须有一整套开发校长资源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另外,要健全和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校长绩效评价制度、校长培训制度、校长激励制度等保障校长不断成长的校长管理制度。
  4.既关心组织也关心人是提高校长领导效能的关键
  很多被调查者提到校长只是关心学校的发展,缺乏对教职员工的关心。而领导行为理论得出的结论是:一个有效的教育领导者,既要关心组织也要关心人。加拿大公立学校开展的校长领导行为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校长关心组织与关心人的程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明显的正相关。美国俄亥俄州的领导行为研究也表明高关心组织和高关心人的领导行为能够产生较高的满意度和绩效[2]。因此,作为校长,应注意关心组织与关心人的整合,在提升人的尊严与价值的过程中发展学校;在追求组织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同时,兼顾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
  
   三、 提高中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的策略
  
   1.身心素质与专业能力共同提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