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凸显文化管理 构建道德课堂

作者:蒋国和




  著名管理学专家周坤在《企业规范化管理实务》一书中指出,管理这门学问就像围棋手一样分成九段:管理一段是经验管理;管理二段是效率管理;管理三段是成本管理;管理四段是质量管理。这一、二、三、四段,我们似乎很熟悉,我们管来管去恐怕也就是这四个阶段。然而,五、六、七段(人性管理、知识管理、创新管理)是近几年高度重视的三段管理;而管理的最高段位则是管理八段文化管理、管理九段战略管理。这是管理发展的最高境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只有实施科学管理,凸显文化管理的特色,方能培育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构建道德课堂。一所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无非三大块:一是组织架构;二是规章制度;三是文化管理。现代管理学认为,文化管理是学校全部管理工作的三大支柱之一。文化管理可以激活人的思想,凝聚师生的感情,调动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教学竞争日益严峻、教学质量日趋同质化的形势下,一所学校要做到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优人一等,主要依靠培育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依靠自身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积淀;依靠学校文化功能的充分发挥——统一和驾驭师生的思想,熏陶和滋润师生的道德情操。构建道德课堂(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会课堂),正是学校文化管理的应有之义。
  我校经过多年的摸索,按照严格的科学路径、方法、初步形成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理念、文化、视觉、行为等较为完善的文化管理指导系统。概括起来说,就是“一、二、三、四”:即,把握一根主线;优化两重关系;抓实三件大事;开拓四个层面。
  所谓“把握一根主线”,是指在构建学校文化系统的过程中要凸显民族精神教育,坚持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线,寻找中华传统文化、世界先进文化、乡土文化和校园文化之间的最佳融合点。“优化两重关系”,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构建,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师生关系和师师关系这两重关系协调好,不断激励师生多一点超我意识,少一点自我意识;多一点利他主义,少一点利己主义;多一点求真务实的精神,少一点浮躁畏难的心态,从而把学校共建成一个优秀的和谐的团队。“抓实三件大事”:一件是抓校园文化建设,构建魅力校园,实现“三园(花园、乐园、家园)一体化”;一件是坚持以人为本,铸造优秀教师群体,提升教工的幸福指数;一件是强化教育教学科研,追求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向教育规律要质量。“开拓四个层面”:其一,开拓表层文化,这是学校的视觉形象;其二,开拓浅层文化,这是学校对师生员工言行的规范;其三,开拓中层文化,这是指整个学校管理系统的运行状况、效果和效率的结合;其四,开拓深层文化,这是学校的魅力和影响力之所在,表现为师生的愿景、价值观、品牌内涵等所有深层的东西。
  凸显文化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关键在于培育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至少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关系
  
  科学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生命价值和尊严,都具有一定的潜能和自发追求潜能实现的内在倾向,人因此而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理论反映到教育领域即表现为要求师生平等,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存在价值、人格尊严和具有潜能的人。
  素质教育的真实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并努力实现它。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其核心和精髓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师生平等理应涵盖以下内容:教师必须承认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必须以人的方式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相信学生能够很好地自我约束、自我调控;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和民主。
  然而,由于师道尊严的思想仍有强大的惯性,即使是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剑拔弩张的师生关系亦是俯拾皆是。譬如教师权威不容怀疑和侵犯;学生处于被桎梏、灌输的状态;学生在教师面前只能低眉顺眼、唯唯诺诺;学规泛滥;体罚盛行;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潜能被扼杀,以致学生“视学舍如囹狱不肯入,视师长为寇仇不肯见”。如此师生关系,岂非摧残学生心灵?这与道德课堂的要求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第二,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的成果表明:民主的教育方式和民主的工作作风,能使学生极大地增强独立意识,减轻依赖性,学习态度将更加积极,成效也将更加显著,更富有创造性。当代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许多事实也证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新精神和能力等,必须要有一个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因为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使学生勇于抒发己见,展示才华。上述理论和思想反映到素质教育中来,便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必须是民主的关系。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坚持师生平等的基础上,身体力行民主的教育方式和民主的工作作风。譬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听取学生对教育教学的意见,以学会学习为特征的教学目标等等。如果说“平等”是道德课堂的基础,那么“民主”则是道德课堂的核心。
  
  第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师生情感的交流。“在素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水平不仅是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而且情感因素对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引导、定向、激励和强化作用,它直接影响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参与及内化,影响着学生素质发展的速率及教育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有一种天生的崇拜、信赖与依恋心理。当他们和老师关系融洽,得到教师关爱、理解、重视时,他们就乐意学习,愿听教诲。相反,如果师生之间缺乏和谐,学生就会对教师疏远,畏惧甚至仇视。这种仇视态度如果转移到学习上,则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有意识地关爱每一位学生,要鼓励学生经常与老师进行情感交流,还要充分信任学生,多激励、多引导、少批评,即使批评也要讲究艺术,以期在情感和关爱交织中见到教育的实效。显而易见,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道德课堂的必然结果,更是道德课堂的根本特征。
  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指出,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有大楼、大师,更要有大爱。何谓“大爱”?我认为,让师生拥有舒心的工作、学习环境,就是大爱;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宽松和谐的氛围,就是大爱;构建道德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健康成长,就是大爱。我们曾经向社会作出过承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针对我校学生80%以上来自农村、二类生源资质占主体且参差不齐、经济拮据的学生比比皆是等实际状况,我们在实施文化管理时充分彰显真情的人文关怀。我校刘名华老师帮助一名特困生历时三年,每月资助该生200元生活费并提供四季衣服。这位学生高中毕业后考取了重点大学,她含泪来向我们的老师辞行,我们感到莫大的欣慰并鼓励她学成后好好报效社会和人民。像这样资助困难生的,我校还有许多。老师们重点关注三类学生:后进生、贫困生、尖子生。做到:①用真情感动学生,用微笑温暖学生;用鼓励打动学生;用尊重贴近学生;用真诚走近学生。他们提出:每天给学生多一个微笑,多一句鼓励的话语,多一次零距离交,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和进取心。②用实际教学措施关爱帮助学生。由于二类生源基础相对薄弱,因些教学上力争做到“六个要”,即“起点要低、底面要宽、台阶要密、坡度要小、反复要多、要求要严。”学生们受到感动,学习更加主动、更自觉、更有信心。原本数千名属于“二类苗”的学生,不妄自菲薄,更不自暴自弃,绝大多数能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和浩然正气,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终于一步步走向了成功的彼岸。近几年来,我校高考本科录取率均在80%以上,重点大学进线率在55%左右,学校在南通市跻身于76所完中“前十强”,05-06年跃升至第5名,并连续9年获得如皋市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这也许就是对我校凸显文化管理,实施人文关怀的一份最好的回报吧?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构建道德课堂不是不要文化成绩,也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研究用道德的方式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氛围环境中,在身心健康、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发展过程中,取得好的成绩,获得较高的升学率、优质的升学率,把学生“明天的幸福”与“今天的健康成长”统一起来。可以肯定地说,“道德课堂”的目标是对高质量、优质量的永恒追求:即永恒追求生命性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永恒追求发展性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永恒追求学习性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