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三式”法在中学语文“听说”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冯殿元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听说教学是一个老话题,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语文’里面有个‘语’字,如何听他人的话,如何好好地说自己的话,正是语文教师应当教会学生的。”这就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听说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听说方式为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需要越来越强化,范围越来越扩大,作用越来越显著,要求越来越提高”。这就是说,“听说”是正常人必须具备的很重要的语言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明确规定:“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由此看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不可小觑的。然而,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听说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此,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一、 听说结合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文,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重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这段话中就道出了“苟忽于听说,不注重训练”是不行的。然而现状是,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感叹:一到中学,听说教学相当难,因为中学生的一个心理特征是闭锁性,不想言谈。事实上,除了闭锁性之外,中学生仍然十分好奇、好强、好胜,更希望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能得到他人的承认,这又是非常有利于我们开展听说教学的,关键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和引导。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学习的内动力。从心理学上说,兴趣又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前者是由教学材料及教学过程引起的,它要求学生的直接参与,教材本身要饶有兴趣;后者是由学习效果引起的,它要求学有收益,目的明确。
  进行听说教学的尝试,应由易到难,这合乎激发兴趣的心理规律,因为大凡学生感兴趣的,首先是他能知道一些,即使在某种程度上与已具备的知识有联系。如第一次说话课,我先拿来一个泥花盆,让学生说出它的用处,学生先是一惊,又马上活跃起来,一口气说出许多用处,课堂气氛就渐渐活跃起来了。就这样开始了说话课的教学,学生们一开始便觉着说话并不难,而且还很有趣味。随着说话课的进行,说话无论在形式要求还是内容把握上都逐渐增加了难度、深度,由片言只语的说,到介绍事物,叙述事件,描写人物,阐明见解;由有准备的发言到即席演说、辩论,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这也是保持兴趣所必须的,因为学生在学习上总是“喜新厌旧”的,这个“新”就是指有一定难度、深度的经过努力又可以掌握的新知识。
  听说结合,听与说如同读与写一样,不可分割。一个人要会说,同时又该善听,这尤其表现在辩论上。所以,在说的同时,教师又要指导学生去听,课上先选孙梨的《荷花淀》中水生嫂姐妹们思念丈夫的对话,让学生揣摩着说,同时听出其话外音,分析语言表现的各自的性格,从而引发学生听的兴趣。接着又进行了重音、停顿、语调语气的听与说的训练。后来又结合辩论,指导学生进行粗听细听、把握要点、听出毛病的听力训练,使学生了解其中的奥妙,产生听的兴趣。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促使间接兴趣向直接兴趣转化,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说话课上多次明确听说训练的目的及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进行听说训练的重要意义,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同时,还进行必要的奖励,比如“演说优胜者”评比、“辩论优胜者”评比等活动。这对学生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在进行听说课教学时,教师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注意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羞涩、迟疑、害怕、慌张,要多鼓励,多指导。二是要及时教给学生听说的方法、技巧,推荐像《演讲与口才》这样的杂志、书籍,让他们不仅想听说,而且会听说。三是要注意了解掌握学生的不同特点、特长,因材施教,让善讲故事的讲好故事,善讲理的在演说辩论中显示自己的口才,切不可一刀切,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的辛勤劳动和耐心指导,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说话课教学的进行,这种课时虽没有增加,但学生的听说活动却增加了,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
  二、 演讲辩论式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中说:“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直率而清晰地陈述个人的看法,敏捷而恰当地作出应对和辩驳。”这段话就道出了演讲和辩论的重要性。
  在阅读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想采用启发式教学,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益。然而,由于平时未重视听说教学,只好赶鸭子上架了,尽管你老师不断地喊:“声音大些!”学生却越说声音越小,乃至干脆不说。启发式教学半途夭折,这不是很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思的吗?反过来说,如果语文教师从语文教学的整体着眼,重视了听说教学,那么,启发式教学碰到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不仅如此,教师还会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课进行听说训练,提高听说能力。
  我在进行了两个学期的听说课教学后,在阅读教学课上,安排了“五分钟演说”,演说的内容是结合学习的课文而设计的,或直接分析评价课文,或是与课文有关的。例如,学习鲁迅的《阿Q正传》时,设计了这样几个演说题目:《阿Q的梦想》、《阿Q画圆圈》、《阿Q投降革命》等。一般是先布置题目要求,下节课便进行演说,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较有难度但学生通过思考而又能回答的问题,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发现学生能以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进行阅读,学得轻松自如,过去上课时昏昏欲睡的倦态没有了。紧接着,我又增加了“让别人承认我的见解”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有主见,并大胆巧妙地发言辩论,力求让同学们承认自己的看法、主张、观点是正确的。在学习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时,我故意问学生:“柔石被捕后,鲁迅为什么不坚守岗位,和反动派战斗,反而‘于是就逃走’了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心理紧张。之后,就“鲁迅的骨头是不是最硬的”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课堂交流时,同学们情绪高涨,争先恐后,辩论激烈而又相持不下。这样让学生积极开口的阅读教学,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 口头作文式
  指导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既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促进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口里说得出,说得清楚明白,笔下写出来也必然不会差。”可见,不论从说对写的作用上,还是单从听说能力的提高上说,口头作文训练是不可缺少的。
  口头作文训练的顺序也是先易后难,刚开始让学生审题之后口头谈一下作文的立意构思、谋篇安排、主题思想等,并让其他学生评析,作合理的修改补充;然后再进行片断口头作文训练。如学了小说中的外貌描写显示人物性格后,就让学生作口头的外貌描写;最后要求学生不论作说明、叙述、议论都要出口成章。
  口头作文的内容安排也是力求生动、丰富。或指导学生观察后进行口头表述,如学习了荀子的《劝学》让学生借鉴“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方法进行“讲故事劝导人”的口头作文,学生讲了许多历史、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并恰当地从反面引出一个道理:讲夸父追日渴死半道来劝人要自量其力;再如学习了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口头谈感想,学生开动脑筋,多方立论。有的同学谈权力能给人成就感吗?有的同学谈清洁精神的作用等,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些活动使学生的好胜心理得到满足,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缜密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在“说”方面,也收到了很大效益,在“说”的内容上,说者为了使听者听懂、听清楚,就迫使自己在说的时候进一步把说的条理化、理性化,使许多仅有雏形或不成熟的东西在说的过程中“添枝加叶”,不断丰富起来,系统起来,臻于完善。同时,“说”的技巧得到培养,口头表达趋于成熟。在“听”的方面呢?因为口头作文时,是每说一个,就让一两位学生作简洁中肯的评价,还允许说者作辩护,进行反批评。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地听出中心主旨,听出结构层次,听出优点缺点,乃至听出病句、不当的用词,才能准确地评价,反批评。这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够了解对方的要点,不发生误会,又能够加以评判,对或错,妥当或不妥当,都说得出个所以然。”这样在听与评中,学生的大脑始终进行着紧张的思维活动,通过评文时的讨论、争辩,提高了学生听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任务。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家在切盼把语文教学提高一步,而注意说话训练,正是提高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叶老还说过:“无论课内课外,不放过可以利用的机会,运用适当的启发或暗示,使学生乐于说话,哪怕三句五句,总要尽可能说得有头有尾,该是积极的有效的办法……造成有利于养成说话的好习惯的环境,也该是个积极的有效的办法。”由此可见,听说教学是不能偏废的。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