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化学课堂教学中实验探究的误区分析

作者:赵兴振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大教师正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努力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说,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还有不少化学教师在对实验探究的认识上或在实验探究的具体实施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区。
  误区一:金玉其外、虚假繁荣——实验探究的“作秀”化
  在许多地区的观摩课或公开课中,诸多专家和评委都看到了课程改革中很多可喜的现象,当然,课后他们也毫不吝惜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诸如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了,教师的角色转变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法灵活了,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了,主动参与了,实验探究了,预设了,生成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体现了……当然也有另外的一种声音,一位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就坦言:“公开课和观摩课上的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多媒体演示,都是做给专家看的,那都是经过包装的‘作秀’课,事实上,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切还是老样子。”不可否认,新课程改革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位老师的实话实说是不是普遍存在呢?令人遗憾的是,答案是肯定的。在很多学校,以传授知识为主,采用一本教科书、一支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在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考试背实验的现象也是涛声依旧,只不过是手中换了一套新教材而已。
  众所周知,实验探究可以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发现、获得新知识,说白了就是可以“授人以渔”。关于“渔”和“鱼”的选择,这是一个连中小学生都明白的道理,可为什么有些老师就是执迷不悟、顽固不化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主观上部分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原本知识老化,在对实验探究的指导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面对新课程、新理念,已感到力不从心,让他们改变早已形成习惯的思维和方法更是困难重重,因而缺乏改革的勇气和探索的精神;而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客观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许多学校课时安排均是高中3年的课2年讲完,最后1年复习备战高考,如此一来,高一、高二的课时安排非常紧张,老师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日常教学赶进度上,而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却是要耗费一定时间的。据国外学者研究,探究式学习要比接受式学习多花1.3到1.5倍的时间。另外,实验探究的优势体现也不是立竿见影的,相比较而言,短时期内还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效率高。于是,为了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中学教育中就出现了“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穿新鞋走老路”等种种奇怪景象。
  要使实验探究真正步入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们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探究学习的长期优势,并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另一方面要求专家们在高考试题的编制上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对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与化学新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学习目标相吻合,合理发挥高考对化学教学良好的指挥和导向作用,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强高考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改变基础教育的弊端,让“应试教育”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误区二:照方抓药、按图索骥——实验探究的验证化
  有些教师因担心实验探究出现意外情况而完不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为了节约时间,加大课堂知识容量,就事先为实验探究作了“精心设计”,想尽一切方法来保证实验的成功,尽一切可能防范学生的失误,在课堂实验探究时,教师越俎代庖、包办代替,学生只能照方抓药、按图索骥,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的发挥,让实验探究成了披着“探究”外衣的实验验证,从而失去了实验探究原有的意义。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去探究,虽然有时实验也许会失败,但学生的收获或许会更多。有这样一则实例,在“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比较”的课堂实验探究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们设计了氯水与KI溶液混合然后滴加淀粉溶液检验产物的实验。老师事先并没有强调实验成功的关键,只是放手让学生做实验。实验过程中,问题出现了,有的学生滴加淀粉后溶液变蓝色了,而有的学生的实验却没有现象。实验不成功的学生首先怀疑到自己的药品出了问题,于是老师便从两类学生中各选出一名代表,互换药品后,在讲台上重复自己原来的操作。实验结果排除了药品的问题,学生们自然开始分析两个学生操作上的区别,经对比分析、讨论后得出实验不成功的原因是部分学生操作时滴加氯水过量。也许正是因为经过了这样一个“失败”过程,学生们对于实验的印象反而更刻骨铭心,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实验中就不会“想当然”地、过量地滴加试剂,就会形成严谨的实验风格和逻辑思维。随后,又有同学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氯水过量会导致滴加淀粉不变色呢?老师又开始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最后,整堂课不仅顺利地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发现了新问题,又解决了新问题,完美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有自然生成的动态课堂的教学理念。
  误区三:矫枉过正、物极必反——实验探究的泛滥化
  新课标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意图是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主要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而在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上许多教师却出现了认识偏差,部分教师开始一味追求探究式教学,即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识水平能否适用于探究,似乎一提到化学教学,就是探究式教学,就是实验探究,似乎其他的教学方式都过时了,都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都应当摒弃。这种认识是非常偏颇的,它割裂了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方法之间的关系,从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的极端走向了“能力、方法”培养的极端。
  首先应该承认,探究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必须是探究性的,一是因为没有必要,二是时间上不允许,三是不符合教育经济性原则;其次,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并不是对立的,从接受性学习到完全探究学习,还存在着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学习,应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使用哪一种模式或者说以哪种模式为主,应该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便于探究的就采用探究性学习或者说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而一些涉及概念、原理(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史)等识记性的内容,还是应采用接受性学习或者说应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再者,实验探究也不是探究性学习的唯一方式,像观察、参观、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交流、辩论等也都是行之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实验探究泛滥化的另一个具体表现是,对探究的选题不够重视。状况一: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对探究学习的正确认识,课前又缺少认真准备,在课堂教学中对实验探究问题的提出很随意,很多问题都是学生已会的或一看就会的,当然也有些是学生经过努力探究也无法弄懂的;状况二:由于对课程标准理解不透彻或对模块内容与模块功能把握不准,却又担心学生在高考中吃亏,于是很多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经常不自觉地加大实验探究的难度,习惯性地用原来的高考标准和课程要求处理新教材中的知识,随意拓展教学内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