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中小学生社会技能培养的意义与策略

作者:马 蓉




  一、 中小学生社会技能培养的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社会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但与此同时,却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青少年由于社会技能缺失而引起的社会性问题,突出表现出来的就是日益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和青少年自杀、酗酒等现象。可以说,这些社会性问题与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对中小学生社会技能的培养有很大关系。社会技能是指个体经过学习而获得的,在一定社会情境下,适当而有效地与他人相互交往的能力。对中小学生来说,社会技能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技能,顺应学校环境的技能,控制自我的技能,完成学习等任务的技能[1]。社会技能的培养,对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技能的最大效用就是能促使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具有良好的社会技能的学生会采用恰当的方式与长辈、老师交往,懂得如何解决与同伴的矛盾冲突,从而能获得更多来自父母、老师与同伴的喜爱、赞许和接纳。就短期情况来看,良好的人际关系产生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日常生活和学习;就其长远效应来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是其长大成人后建功立业的重要途径。而社会技能缺失的中小学生往往会导致其交往有障碍,与同伴关系不良,长此以往,交往缺乏自信,直至孤独自闭。
  2.有益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社会技能较高的同学以其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获得更多来自亲友、老师、同伴的社会支持和帮助;以及更多的亲密感、同盟感、归属感等美好心理体验。那些乐于交往、充满自信、真诚果断的同学,在交往中最受欢迎!他们倾向于主动参加各种学习和游戏活动,这既能使身体得到锻炼,又有益于道德,情感等人格品质健康发展;同时社会技能还通过情绪、意念积极作用于人的生理过程,能增强人的免疫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应对挫折和突发事件,能早日从逆境中走出来。反之,社会技能贫乏往往促使学生交往失败,导致自我价值感迷失、精神极度空虚等心理障碍,他们不与别人交流,课堂不敢答疑和提问,对新环境新面孔极不适应;严重者还会诱发酗酒、自杀、对他人进行言语或身体攻击等极端行为。这也是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心理原因之一。
  3.有助于完成学业与适应社会
  在学习生活中,社会技能高的同学能以恰当有效的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沟通,积极参与课堂的合作与讨论。他们在合作性活动中,热情大方、耐心倾听、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并支持别人,这些是开展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也是学业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诸多事实表明,社会技能高的同学所具有的良好社会关系,能使其毕业后较快适应社会环境,并有更大可能取得情感和事业双丰收。相关调查结果发现:事业成功因素的85%取决于良好的社会关系。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社会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社会技能,使其更好适应学校环境、沉着应对未来生活的挑战呢?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正确的策略来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技能。
  
  二、 中小学生社会技能的培养策略
  
  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日益多样化、大众传媒网络化,加上教育观念的偏差,是导致中小学生社会技能缺失的三大原因。针对开放复杂的现代社会体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全方位培养观念,协统发挥好各培养主体的教育功能,使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社会技能是认知、情感及行为能力的综合表现技能,因此要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中小学生社会技能培养应从认知训练和交往活动两方面入手:在学生掌握社会交往技能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鼓励其通过观察模仿,积极参与交往实践活动,再反复练习就可以内化为稳定的社会技能。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小学生的社会技能培养可采用如下策略。
  1.强化学校的“权威”作用
  学校的“权威”作用不仅表现在教育时间上,还突出表现在对中小学生社会技能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主导作用上。学校作为社会的雏形,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机构;是将儿童从家庭引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儿童入校后,家庭教育的权威作用逐渐被学校所取代,学校成为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师对学生的判断与态度、班风及同伴关系状况等对学生社会技能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学校教育的权威作用主要通过教师实现,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社会技能培养紧迫性有充足的认识,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营造和谐交往环境
  特定环境对缺少社会经验的中小学生有重要影响,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物质与人文环境美化校园,倡导积极进取的校风,建立心理相容的友好班风,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站——力求实现学校环境景区化、人际环境和谐化、学习环境情境化、活动环境多样化,使学生的人际交往在一个自然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此外,教师还应拓宽课程资源,密切联系学校、家庭和社区,最大限度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例如,除定期召开家长会、家校互访外,教师可利用假期对周边环境全面调查,探索并制定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活动方案,挑选能培养学生社会技能的地点和场所,开展环保等社会性公益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交往能力的机会和空间,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形成网络,发挥育人环境的整体功能。
  (2)精心选择、设计有效的交往课
  新一轮课程改革,力求改变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的偏差,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旨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参与式教学、合作学习,是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富有创意和时效的教学理论体系,也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推广的教学方式。此外,榜样示范法、小组互助学习法、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等也是卓有成效的培养学生社会技能的训练方法。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交往兴趣。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开展小组讨论或合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和合作意识;课外,尽量开展各种新颖有趣的社会活动,例如“小记者”采访活动,模拟“演播室”分角色活动,“军事夏令营”戏剧表演等,既能锻炼交往能力,还可以提高社会角色适应性。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活动一定要有社会效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其次,社会技能的培养还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低年级学生,应当以交往知识教育、礼仪训练、模拟性交往为主;对中年级学生,教师应提供方法策略来鼓励其自主交往;对初中同学,则可以淡化课堂模式,强化见习、参与和实践,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真正的交往能力不是在书本中学到的,而是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培养的。
  最后,除设计专门的社会技能训练实践课,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外,还可以合理调整一般学科的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历史、社会、地理等文科类的学科,使社会技能培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有目的地去为学生创造一些真实或模拟的交往机会。
  (3)切实发挥师者的示范作用
  师生关系是校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中小学校园中的教师形象具有权威的示范作用,是集 “第二家长”“优秀公民”“社会权威”等角色于一身的专业人员。“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所以,在师生交往中,教师除首先向学生讲解遵守规则、交谈与倾听、竞争与合作、非言语表达、冲突解决等交往基本方法和技巧外,还要能以人格力量感化学生。为师者应性格豁达,博学多艺;切实做到课堂内外诚实守信,为人一身正气,以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班级体,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校风,能有力促进学生社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