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中小学校长的角色整合

作者:张建兵




  社会角色是指人们的某种与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的期望。校长作为一校的带头人,不可避免地拥有多种社会身份,社会必然赋予他不同的期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长无疑会扮演多种角色。校长能否成功地把各种角色进行整合,处理不同角色带来的冲突问题,对促进学校发展、作好决策等各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拟对新形势下校长多种角色的整合作一探讨。
  
  一、 传统单一的校长角色
  
  在计划经济和集权管理的体制下,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是统一的,刚性的,它是学校资源的唯一供应者。学校依附于政府,依附于教育行政部门。校长的管理只要忠实执行上级的命令就行了。校长可以不问需求,不讲效益,只按计划指令照章办事就行了。校长的中心任务是抓应试教育,校长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校长自身的意识总被一套标准化的课程和教学大纲所主宰着,诸如预定的课程目标、既有的课程内容、可控的教学过程、预知的教学结果和统一的评估尺度,他的工作重心往往是抓纲务本,以教师课程运作的规范性、操作性、有序性与规律性作为教学教研管理的基本目标,以抓质量、抓升学率作为学校办学价值的追求。校长常常以升学考试成绩或期末考试成绩判定某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常常以课堂现场的听和看而作出教学临床诊断,其考评效应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性,并与教师的晋级擢升息息相关。
  校长角色的单一,使校长的自主性受到限制,创造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课程执行陷入封闭、僵化和统一的指令性范式而难以摆脱,抑制了学校在课程实施中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以及个性化课程的形成,抑制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对课程的研究与创新,以及创造力的发挥,进而导致学校课堂教学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雷同化倾向,阻碍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 多元化的校长角色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校长面临很多挑战性的课题,一所学校要使自己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坚定无误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使自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着教育的高质量和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求校长对自己的角色作一个重新定位。我国国情和基础教育发展实际决定了校长具有以下多重角色。
  1.政治方向的把握者
  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定位及形象设计与其所拥有的权力与职能密切相关,这又往往与一国的政治体制和教育管理制度密切相关。校长是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者、执行者。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校长的首要职责。校长必须清醒地、自觉地端正办学思想,明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首先,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武装广大师生员工的头脑,指导本校的办学实践和治校实践。其次,要重视、加强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把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再次,要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因此,理想的校长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把握者,这是当代中国中小学校长的第一“角色”定位。
   2.改革创新的管理者
  中小学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是国家财政拨款。此外,还有教育附加费、教育集资等。现在,为了使学校成为一流学校,很多学校进行校舍建设,购买先进教学仪器,解决教师福利待遇,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仅靠上面发放的教育经费还不够,所以校长还要进行一些校内创收。校长应随时抓住机遇,盘活教育资源,谋求学校发展,使学校的经济、人才资源永不枯竭。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规模日渐扩大,教育目标日益完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校长作为中小学的行政执掌者,必须重新审视自我、改善自我,适时转型,必须体现时代的变革与发展的要求,适应变革与发展的形势,体现出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应当且必须在时代发展变革潮流中进行及时、积极、主动的调整或调适。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小学校长需要积极应对,努力适应,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创造性地而不是随大流地进行战略调整和形象的调适。
  3.和谐体系的构建者
  学校是一个充满人际关系的场所。学校管理关系包括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在工作中,校长不但要处理学校内部各部门、各方面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学校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处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校长必须协调好校内外各种关系,充分调动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以形成集体的合力,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4.游刃有余的公关者
  在现代社会,学校不是“孤岛”,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认同。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空间,学校必须走开放式办学道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学校与社会良性循环的建立,需要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良好的学校形象的基础是学校有高的办学水平,但是,在充满竞争对手的现代社会学校的办学成果应该有目的、有组织地向社会推荐,让社会及时了解学校,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同时,还要汲取他校之优点。因此,校长就成了对外联络的主要角色,不得不成为一个优秀的公关者。
  5.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
  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学校寻求发展生机的必然抉择。中小学教育改革任务繁重,时间紧迫。课程改革涉及面广,包括教育教学改革、教师聘用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改革牵涉到学校的发展前途,更关系着广大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中小学校长如果只把视野局限于追求学校和个人的存亡是远远不够的,对校长而言,教育改革的任务无论多么艰巨繁重,自己都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发展的重责,要以教育科研为支撑,成为教育科研的带头人,成为研究型的校长,从而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
  
  三、 多种角色的整合
  
  校长既要管理好学校,又要做好外联,必然要面对来自校内外的不同角色要求产生的矛盾。学校、家长和社区成员往往希望校长是一位富有公益心、办事讲原则是人;他能广泛听取外界的各种建议,经常与公众交流看法,互通信息。教师所希望的校长,是一位能指导他们工作的领导、学校课程革新的支持者;他常在校园露面,与他们打成一片。学生的期望可能又不一样。他们希望校长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辅导员,是学校纪律问题上公正的 “裁判”,而更重要的是他个性有魅力,能力超凡又平易近人。
  校长是具有个性的个体,他的活动有不同的意识取向和价值定向,有不同的行为表现,不可能是 “完人”,校长一人承担多种社会角色,不免会在时间上和精力上出现紧张的感觉。校长要从各种互为交叉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到那些对自己更有价值的角色上。因此校长要把各种角色整合到学校经营者的角色上去。
  提高校长的经营管理意识,是迎接社会挑战,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经营不等于企业经营,它有自身的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校长由单纯的行政管理转为经营管理。校长学会经营不是说要把学校当作企业来办,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学校不以赢利为目的,这是办学原则。校长要学会经营,就是要借鉴市场营销、成本效益、资本运营等企业运作的理念和策略来办好学校。校长作为经营者究竟经营什么?
  第一,经营办学思想。办学的灵魂是要有科学的办学思想。校长要做个有思想的校长,校长的思想决定学校的办学思想,校长的意志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校长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前景。学校的办学思想就是校长在一定教育思想支配下,融进自己对教育方针的理解,结合学校的实际而形成的自己办学育人的指导思想。它具有独特性、创造性、多样性、动态性和简约性的特点。正确的办学思想是创办特色校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科学的办学思想的形成需要校长有前瞻意识,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宽一点;既要立足眼前的实际,又要看到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要思考如何使学校教育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明确教育的功能是什么,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具备了教育家素质的校长,才能熟知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熟知学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才能承认差异,立足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抓住一切机遇,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弱校办成强校,把强校办成名校,并且办出自己鲜明的特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