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印度教科书制度发展史及其启示

作者:刘 欣




  教科书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达成教育目的主要工具。从宏观上,教科书肩负着传递社会价值的重任;从微观上,高质量的教科书和学习材料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框架,帮助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有研究表明,教科书不但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也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 [1]。因此,教科书是支持学生学习和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 [2]。要实现教科书的上述功能必须有强有力的教科书制度作保证。
  下面笔者在分析印度教科书制度发展史的基础上,力求概括出教科书制度系统的若干特征,并为我国教科书制度的改革提出建议。
  
  一、 印度教科书制度的起源
  
  印度的教科书制度为国定制。印度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学校教育特征与印度现代教育系统建立的历史背景有关。19世纪初,东印度公司开始着手在印度建立现代教育系统。1854年,这个系统有了最终的行政形式。在这一时期殖民管理者所作的重大决定中,对教科书制度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有以下几个:1.建立一个行政管理制度,从小学开始对教育系统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包括课程提纲、教科书内容、教师培训等。2.教育目的是使印度的儿童和青年,特别是属于中下层的儿童和青年适应欧洲的态度和价值观,并且向他们传授在殖民统治下必备的劳动技巧。3.教授英语,把英语当作教育媒介及文化适应和训练的一种方法。4.本土学校如果想要寻求殖民政府的帮助,就必须选择政府规定的课程和教科书。5.建立非个人化的、中央集权的考试和评价制度。
  这种强加的官僚制度控制体系对印度古老的教书职业有一种戏剧性的影响。教书作为一种职业在印度的世袭结构中有社会基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在次大陆上已经有好几个世纪的历史。从传统上讲,教书在印度有一种与牧师相似的职能,教师受到尊敬。据调查,在1830年时,印度教师还能自行挑选教育内容。
  印度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印度传统文化和殖民官僚制度造成的综合产物,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影响因素:1.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印度的传统文化中就把记忆书本知识作为成就的一种形式 [3]。2.非个人的、中央集权式考试制度的影响 [4]。3.教师地位的影响。教师和教育官员之间薪水和地位有巨大差距。教师和1851年革命之后新职业如律师、医生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教师的职业自主性受到压制,教师职业缺乏自主性的情况使得以上现象更为严重。4.特定利益团体的影响。1817年,当教科书由加尔各答School Book Society 赞助时,这种利益团体并不存在。随着学校的发展,特定利益团体很快发展起来。传教士出版商属于教科书商业中占统治地位的利益集团,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教士出版商加入了英国本土的出版商。在20世纪早期,英国三大出版商:牛津大学出版社、麦克米伦出版社、朗文出版社在印度成立了公司,他们对印度课程委员会官僚制度的影响,不是印度出版商能达到的。在1921年行政管理改革,印度部长在教育部门任职后,这种情况稍有好转,但教师仍然没有权利选择教科书。
  教育系统的构造一旦建立很难改变,殖民地时期的教育影响一直存在。独立后,印度教科书仍然被束缚着。到20世纪60年代后,一个巨大的变化开始在教科书出版中出现,联邦公司在教科书出版,特别是在基础教育的教科书出版中占垄断地位。因此,联邦拥有比挑选、审定教科书更大的权限。在60年代早期,the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 (NCERT)的建立更为加强联邦在课程与教科书方面的责任建立了一个永久的组织基础。虽然,私人出版社仍然对教科书出版感兴趣,不过,他们被严格限定在私立的特别是不受政府资助的学校 [5]。
  
  二、 印度教科书制度发展史的讨论与分析
  
  从对印度教科书制度发展史的分析中,笔者认为教科书制度有如下特征。
  1.教科书制度有目的性
  教科书制度具有目的性,如果没有目的,制度就不存在。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印度在殖民地时期的教科书制度是英国殖民者为其殖民统治服务的。笔者认为教科书制度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社会的统摄和驱动,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工具。
  2.教科书制度服务于社会制度并与其他制度相互制约
  教科书制度具有系统性,它服务于更大的系统,并与其他的系统相互作用,从文献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哪一国的教科书制度都与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相联系。教科书制度首先是政治的产物,是各种立法的结果;教科书制度还是经济的产物,是教科书出版商追求经济效益的结果;教科书制度还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与各种立法相结合的结果。例如印度教科书制度的形成与印度本身的文化传统、教师的培养与评价、学生的培养与选拔、教师的社会地位、殖民者的殖民统治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教科书制度具有反馈性
  教科书制度具有反馈的特性,政治、经济的变化必然带来教科书制度的变革。但是教科书制度的变化因为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时也很缓慢,是一种长期的过程。例如,在英国的殖民统治瓦解之后,印度依然保持着旧的教科书制度。美国学者在讨论教科书制度改革时也指出,教科书制度与历史、文化相联系,改变起来并非易事。
  4.教科书制度的演变具有不同的历史过程
  从印度的教科书制度发展史可以看出,教科书制度的发展史是各种利益团体相互博弈的过程史。教科书制度的演变也有不同的模式,可以是嬗变的,例如美国的教科书制度;可以是输入的,例如印度在殖民时期的教科书制度;也可以是改革的,例如日本在明治时期的教科书制度。演变既可以是“渐进”的,也可以是“激进”的。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美国教科书制度,除了由于受不同哲学观点的影响,在讨论的焦点问题、教科书选用的标准、教科书委员会的人员组成等方面有所变化外,一直是属于认可制;而日本的教科书制度则经历了自由选用制、认可制、审定制、国定制、审定制几个变化过程。
  
  三、 对我国教科书制度建设的启示
  
  1.教科书制度改革首先要考虑建立教科书制度的目的
  教科书中具有隐喻的文化因素,传达着一个国家的政治意识和文化传统。我国的教科书制度改革首先要考虑的是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加强国家民族意识呢?还是着重地区性及个别差异性?是注重基本常识与做人的道理还是注重人的发展性、创造性等等,这些都是进行教科书制度改革所要首先考虑的事情。
  2.教科书制度的改革要与其他制度的改革相配合
  教科书制度与其他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科书制度的改革要注意相关制度的改革,例如,教育系统的有关改革,包括建立职前和职中的教师培训机构,考试制度的改革,学校、教师、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教学法的改革等;法律系统的有关改革,包括完善教育法和版权法等法律在内的法律制度等;出版系统的有关改革,包括建立靠市场运作的教科书出版社系统,建立培训具有教育学素养的出版者制度等。
  3.教科书制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科书制度具有反馈性,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必然在教科书制度中反映出来;教科书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要求对教科书制度进行改革。不过,教科书制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既受我国现行制度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儒家长期影响下所形成的尊重书本、尊重权威的历史文化传统;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以书本和讲授为中心的教学传统等,再加上编制、审定、出版、发行教科书以及各类培训所需要的巨额经费,使得教科书制度改革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作好物质和心理的双重准备。
  
  参考文献
  [1] House, J. & Taylor, R. (2003). Leverage on learning: Testscores, textbooks and publishers. Phi Delta Kappan,84(7).pp,104-128
  [2] 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7.
  [3] William Adam. (1983).One teacher,One school.New Delhi :Biblia Impex.
  [4] G.Milburn .Government and the schools.Indian Review,Vol ,15.pp,341-42.
  [5] Krishna Kumar.(1988).Origins Of India's"Textbook Culture”.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Vol.32, No.4.pp,452-464.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