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一个生物教学细节引发的思考

作者:苏科庚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在进行《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某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写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在学生书写的同时,教师也请了其中一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书写,该学生的作答如下:
  蝉←螳螂←黄雀
  学生出现的错误在教师的预料之中,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让学生一起来分析和讨论,经过分析和教师的引导,学生们最后逐渐形成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即一条完整的食物链,起点应该是生产者,箭头应指向捕食者而不是被捕食者。因此上述正确的书写应是:树叶(植物)→蝉→螳螂→黄雀。
  许多听课的老师对这样处理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错误——讨论分析——改正”的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新理念,是值得肯定和推荐的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值得提倡吗?我看未必。
  从教学的过程来说,教师确实改变了以往由教师直接讲授的做法,强调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究,这是值得肯定的,教学的氛围和教学的效果应该说也是相当不错的。
  然而,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教师考虑到那个被“请”到讲台而出现典型错误的学生的感受了吗?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害怕在课堂上回答教师的提问?理由很简单,因为学生在学习上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和敏感性,他们害怕出错,认为出错是“很没面子”的事,谁都不希望在其他同学面前“出丑”。更何况在这里是教师拿着自己的错误在课堂上让大家进行讨论和分析!
  笔者不是小题大做,在中学学习阶段,笔者就曾因为在数学课上有过相同的经历而导致对数学学习兴趣的锐减,笔者所任教班级的一个生物科代表也曾因为同样的“遭遇”在第二天申请不做科代表,理由是觉得自己“不够资格”。
  可惜,作为教师的我们并没有对这些细节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过分专注于教学本身的目标是否达成以及教学的效果是否明显,每每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作答时,我们总是有意识的“请”一些成绩并非太好的学生,总是希望学生能出现一些典型的错误,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契机,从而引导学生进入预先设计好的“讨论、辨析”的环节。问题也往往能得到完满的解决,至于是否伤害到出错学生的自尊,似乎并不在我们的考虑之列。这种以某个学生的出错而暴露典型的问题,以伤害一个学生的自尊来达到预定教学效果的做法,是否值得倡导,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问题还不止如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让某个学生到黑板上解答时,或是由于紧张所致,学生出错的比例总是很高。此外,学生在上面作答时,速度总是很慢,以致于下面的学生在完成自己的解答以后,无所事事,教师在一旁也跟着干着急,浪费了不少时间,并没有实现教学时间的最优化处理。
  在最近的一次公开课中,笔者做了一个尝试,以下是当时的教学处理:
  笔者执教的内容是《基因在染色体上》,在这一节课中,为了分析摩尔根的假说(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是否正确,教师设置了一个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摩尔根的假说,尝试画一个遗传图解释实验现象(即果蝇杂交实验)。在学生写图解的同时,笔者请了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共同完成一个遗传图解。
  结果,到黑板上作答的两个学生在经过简短的讨论后,很快就完成了图解的书写,没有出现任何错误,他们回到座位上时,其他的学生还在忙于作答,而且还出现了不少的错误(如漏写表现型和比例或是连线错误等)。在随后的讲评中,笔者一方面让学生根据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的图解分析摩尔根的观点是否合理、科学;另一方面让学生分析他们的写法是否正确,并将其与自己的图解进行比较,自行进行修正。与前一个案例相比,这个环节缺少了对典型错误的讨论和分析,但这并没有影响学生在分析摩尔根假说的同时,掌握遗传图解的正确书写方法。
  我们回头来分析一下上面这个教学处理。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到黑板上作答的学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共同来完成。这看似一个很微小的改变,但结果却大不相同。
  第一,与单个学生作答相比,两个学生共同合作使作答的速度明显加快了,这有利于教师在下面的巡视中发现问题,也有利于其他学生在作答完后进行比较、分析和调整。
  第二,两个学生的共同合作使作答的出错率大为降低。两个学生在黑板上作答时,先是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商量,然后其中一个同学先写出图解,其中出现了一些错误,但很快另一个学生发现了问题,马上帮着更正了过来。在写完图解以后,两个学生又再次讨论了一下,确认无误以后才走下来。
  第三,两个学生的作答真正体现了同伴互助和合作学习。在作答过程中,图解的最后得出是在两个学生的共同商讨和相互帮助下完成的,学生确实是在抱着一种合作、互助的态度来完成任务,这与单个学生“孤军奋战”相比,我想,其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第四,对是否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思考。两个学生共同作答,答对了固然好,说明合作学习确实有效,答错了也无妨,一来暴露了一些普遍的错误,便于教师引导其他学生通过讨论来获得认识。二来,由于错误是由两个人共同承担,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大为减少,这与单个学生面对错误战战兢兢相比,显然更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
  结局的质量在于过程,过程的质量在于细节,在教学中,对细节的精心设计和再三考量,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地方,以上虽然只是一些粗略的尝试,其中的教学处理或许还有更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由此产生的对比思考,我想还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在践行新课程的探索过程中,教学理念的更新固然重要,如何在课堂中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也应当是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再成功的教学,如果是建立在伤害某个或某些学生的基础上的,都应该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刻反思。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