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从“交往理性”视角看道德教育

作者:高媛媛




  一、 解读“交往理性”与道德交往行为
  
  “交往理性”是由哈贝马斯在研究人们交往行为和社会化问题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交往主体间认识、理解、认同、遵从和修正交往规则的思想形式或活动。“交往理性在主体间的理解与相互认可的约束力中显现出来。同时,它制约着普遍生活方式的宇宙。”由此可见,交往理性并不存在于孤立的和抽象的主体心灵之中,而是存在于不同主体的交往实践或生活世界之中。通过对交往理性的深入分析,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理性的四项基本条件或有效性标准,概括为: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认为“一个交往行为要达到不受干扰的继续,只有在参与者全部假定他们相互提出的有效性要求已得到验证的情况下,才是可能的。[2]
  道德交往行为意味至少有两个行为者通过语言理解、协调相互之间关系的互动,道德主体之间共同寻找他们对道德情景和道德行为计划的理解,以意见一致的方式协调彼此的道德行为,实现共同的道德规范。以四条有效性为标准,交往中的道德教育在发现和追问自身交往的反思和建构中,追踪思索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对生活、生存的内在要求进行积极自觉的思考,引领着人们“进行”和“前行”。
  
  二、 “交往理性”的道德教育基础
  
  1.“可领会性”与道德教育
  “可领会性”是指交往双方围绕着交往的内容,在相互交流或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可以相互领会对方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而不用相互揣测对方的言语所可能传达的其他意图。在道德教育中要求教师传达一种学生可以理解的信号,在这种“领会”的佳境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促成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包括对道德教育文本的反思、对自身道德行为的反思以及对人生及生命意义的反思。当学生遭遇道德价值选择的困惑、道德行为与规范要求发生冲突时,教师就必须从关爱理解的角度,让学生领会正确的价值导向,双方在共同理解中达到理性的升华。
  2.“真实性”与道德教育
  “真实性”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提供的知识陈述必须是已经得到验证的,使师生可以共同关注或关切真实的知识存在。学校的道德活动应与学生的真实世界相一致,但教师必须注意预设情景的理想化与学生真实世界的反差,虽然适度的反差是必要的,如果教师对社会道德生活有意识的进行遮蔽,师生之间的道德交往就失去了关联道德生活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同时也让学生对道德生活的真实世界失去了一定是非判断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在道德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正确而理智的价值引导,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以及道德判断能力,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引导学生思考一些焦点问题,让学生学会从理性的角度,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道德问题,这样当学生面临社会价值观冲突时,不会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
  3.“真诚性”与道德教育
  “真诚性”是指交往双方的交往意图和动机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相互之间坦诚相待,秉承道德上的诚实态度,不掩饰自己交往的意图。在道德生活中,道德规范是人的有意识行为对潜意识冲动的控制,道德主体不是孤独的行为者,他们在相互扮演某种角色的同时也构成观众,在相互交往中揭示出人类生存的真正价值。师生双方用真诚的道德性话语表达各自的内心世界,唤醒潜存的自我意识,使人的本性及个性获得自由的解放。当学生出现不道德的行为时,教师应该用真诚去教化学生,毕竟道德教育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行为得到心灵的净化,所以真诚的交往使道德教育在师生之间不再是“空对空”的交流,而是一种“心对心”的信任。
  4.“正确性”与道德教育
  “正确性”是指交往双方所采用的交往手段是规范的、交往内容是科学的,教师必须选择合适的语言以便使学生愿意和教师一起开辟理解的新境界。在道德教育中,“正确性”在道德规范的制定上体现的尤为明显。道德规范是在一个群体内所共同同意的一致协议,是群体内成员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交往理论认为,只有在一个本来已经存在规范协议的群体内,相互作用的各方才有可能借助语言达到相互理解,形成共同同意的一致协议。师生都是“社会世界”的参与者,都需要遵守道德规范,教师在进行教育中必须选择规范的科学的内容,把自己放到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审视做为“教育者”的教师所传递的规范,是否能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双方在“正确性”中遵从道德规范,内化道德理念。
  
  三、 “交往理性”在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根据“交往理性”,我们发现“知识与情感(爱)的统一,才能最终达到对人格的尊重。”在道德教育中,师生通过理解与认可获得自尊和他人的尊重,在与学生交往中,必须懂得爱,能教会爱、体现爱。综上所述,“交往理性”在道德教育中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道德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交流,让学生“领会之”、“反思之”
  根据交往理性的理论,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道德教育中首先要通过正确的语言表达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领会,传授的知识不仅是文本的,还应该包括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教师要关注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学会对人生及生命的反思,这样道德教育就不至于太空洞。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将一些发生在身边的与道德有关联的事编成风趣的小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感觉道德教育并不是那么枯燥,在愉快的心境中道德知识也在其身心慢慢的滋长,同时也增加自己对道德问题的思考能力,久而久之,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2.展示社会道德生活的“真实性”面貌,引导学生“面对之”、“思考之”
  “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是一个道德观念多元化、多元道德观念存在一定冲突的社会环境。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社会控制逐渐松弛,新的道德规范尚未有效建构,道德判断摇摆不定,新生的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难题横亘于学校和社会面前。”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首先要真实地面对这个社会,不能将学校与社会相割裂,人为的“净化”一些不良现象,进行一元化的价值灌输,让学生在学校中总是生活在美好的道德情境中,而一旦走出校门,发现真实的社会现象与所授知识又是那么的不一致。真实的道德客观世界包括现存所有的道德风貌。既存在让人积极向上的,又包括很多不道德的现象与行为。所以道德教育不仅应该向学生展示高尚的美德,同时也必须要展示坠落的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清楚的认识这些现象的同时,教会学生从道德的视角去思考。让学生通过思辨去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3.创设道德教育中“真诚性”的对话情境,让师生彼此“接受之”、“顿悟之”
  对话不仅是交往的方式,而且也是教育情境,对话强调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在交流中,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接纳对方,同时又把自己投向对方,获得理解和沟通。对话核心正是“交往理性”中所提倡的“真诚性”。在道德教育中,教师要向学生传递美好的思想,要让学生感觉教师所宣传的道德规范是发自内心的,而非仅仅是说教。师生之间更多的是交流,特别是当学生对一些道德规范质疑时,教师不能迫于舆论的压力违心地说出一些掩盖事实的话语,而应该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情感坦诚的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且还可以增加对教师的信任。
  4.传递科学的、正确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内容,使学生“共鸣之”、“内化之”
  科学正确的道德规范是道德教育的前提,正确的道德规范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是与时俱进的。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应该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情境中的道德规范,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另外,这样的知识是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联的,学生完全可以抛弃机械的背诵,可以自由的写出自己的一些感受,这也是道德教育超越性的表现。而且,道德规范的制定可以由师生双方共同建构,共建的规范不需要教师大力的宣传讲解,学生自然会认可,并且遵守规范,真正的将之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道德教育的预期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在道德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加强对学生精神的关怀,帮助学生建立人生理想,逐渐引导他们的知情意行向“止于至善”发展。
  
  参考文献
  [1] 哈贝马斯.陈永国译,走出主体哲学的别的途径:交往理性与主体中心理性的对抗.后现代的哲学话语—从福科到赛义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388、389.
  [2] 哈贝马斯.张树博译,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2、3.
  [3] 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85.
  [4] 登良,林倩.学校德育若干问题德思考.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5] 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12.
  [6]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 洁.德育社会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8] 葆奎.教育与人的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