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学校群体性癔症的处理

作者:戚瑞丰




  根据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关于安徽省泗县疫苗事件中所用甲肝疫苗为合格品的检验结果,卫生部于2005年7月16日将此事件确定为“违规集体接种甲肝疫苗引起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即心理性的因素反应而引发的群体性癔症。此事虽然由官方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解释,也是一个定论,但访问新浪、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的论坛不难发现,大部分网友并不相信卫生部所给出的解释。从网友的发言中传递了一个基本观念:“由心理性因素引发的大量人群的头痛、呕吐、拉肚子不太可能,致人昏迷甚至死亡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当然,对于死亡的小女孩李威,由于没有进行尸检,卫生部根据症状的推论是“中毒性菌痢”,是“重症感染导致呼吸衰竭”,很多网友并未细看卫生部详细解释)。”
  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的新闻链接,笔者发现,类似事件发生较多,如1998年5月,济宁市任城区接庄镇284名学生出现“麻疹疫苗接种反应”;2001年10月,湖北省利川市都亭三中400余名学生进餐后出现“中毒症状”;2002年6月,潮阳市金玉镇芦塘小学学生服食“驱虫糖”后,先后有178名学生报称出现头昏、肚痛、发冷等症状;2005年6月,内蒙74名学生出现“疫苗接种反应”,而这些事件最后均定性为“群体性癔症”,当然学生也都很快康复出院。据负责安徽泗县疫苗事件调查的唯一一位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杜亚松教授讲,类似的事件每年差不多要发生十几起,只是大部分没有媒体的强势介入,影响比较小。笔者认为,普通的民众,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媒体工作人员,了解一些关于“群体性癔症”的知识十分必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或在类似事件发生时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
  
  一、 群体性癔症及其发生对象
  
  按发病人数分,癔症可分为个体癔症和群体性癔症。群体性癔症又称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条件下,在一个群聚的人群中发生的具有暗示性疾患躯体症状[1],属精神或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在临床上只有精神或神经系统症状,而没有任何可以检出的器质性变化的病症。其临床症状主要是头晕,肚子痛,呕吐,头疼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四肢麻木抽搐,口吐白沫乃至昏迷。
  群体性癔症由心理原因引起,群发性癔症的发病对象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和认知能力较差。检索近些年所发表的有关群发性癔症的研究论文就可发现,癔症发生的最大群体就是中小学生群体,通常发生在6~15岁的学生群体和女性当中。婴幼儿思维发展水平低,尚不能接受心理暗示,而成人认知能力较强,因此都不太容易出现群发性癔症。
  
  二、 群体性癔症事件的一般过程
  
  从群体性癔症发生的一般过程来看,群体性癔症的发生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群体性行为
  群体性行为是群体性癔症发生的基本前提和背景,但由于引发病症的主要原因与精神因素和身体素质有很大关系,而与群体性行为本身的性质并没有很大联系,因此多种类型的群体性行为下均可能会有群体性癔症的发生。常见的发生群体性癔症的群体性行为有集体进餐、集体疫苗接种、集体饮用某饮料等。
  2.不良暗示与心理联结作用
   不良暗示从其作用方向来看,可以来自群体内部和群体外部。群体性癔症发病的诱发因素即不良暗示首先来自群体内部,比如一桌人在一起吃饭,突然其中一个人皱着眉头说:“肚子好痛,肯定是饭菜出了问题。”经他这么一说,同桌的某些人可能立即会接受他的这个心理暗示,马上也会觉得肚子痛。最初出现病症的个体其实并不是由于饭菜的原因而导致肚子痛,但由于情境关系,他马上把肚子痛与饭菜不好产生了心理联结,并形成了饭菜有问题的不良信念,之后这个不良信念就马上在群体中传播,并且由于这个不良信念的作用,导致癔症的发生。
  另外的不良暗示源来自群体外部。从很多案例来看,由于群体性癔症发生在中小学生群体中较多,因此这些不良暗示源主要来自教师、家长或者媒体等。如2001年l0月12日,浙江省温岭市某小学学生因饮用桶装纯净水而引发群体性癔症事件 [2],教师最初是肯定纯净水有问题,后又出于负责的心理,反复向学生提问还有没有同学感到身体不适,使很多原来已回教室上课的学生又去住院。家长在事件中,也通常会出于关心而反复询问孩子的感受,如“肚子还痛吗?”“头还晕吗?”等等,并多要求让小孩住院并给予输液等救助措施。媒体有时会因科学素养的缺乏,如在安徽泗县疫苗事件中,直接以“假疫苗”、“毒疫苗”向公众解释事件的原因,直接导致学生住院率与身体不良反应人数飙升。
  不良暗示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并加强了不良信念(如毒水、毒饭菜、毒疫苗等),不良信念直接导致不良身体反应。
  
  三、 处理群体性癔症的主要措施
  
  群体性癔症主要由不良心理暗示引起,不良心理暗示在人群互动中得以加强,因此群体性癔症会表现出“传染性”,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还会由于人群互动而使癔症反复发作。主要处理措施要围绕着消除不良心理暗示来展开。
  1.阻断暗示的传播渠道
  在进行集体疫苗接种等较易引起群体性癔症的工作时,最好由家长带孩子各自去卫生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接种。在群体性癔症发生以后,最重要的是要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不良信念在互动中加强。
  具体的措施是:在确认症状是由癔症引起后,一定要避免群体一起治疗的模式,中小学生最好由父母看护,各自回家进行休养,如没有特别明显的临床症状,则不需进行输液等医学治疗,可鼓励儿童看电视、游戏、帮忙做家务等活动来分散注意力。另外要避免家长聚集在一起反复交流儿童的症状,要求家长不要反复询问孩子的感受。
  另外,媒体等较为权威的宣传机构要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在事实澄清之前,不要轻易作出“假疫苗”、“毒饭菜”等结论,因为越是来自权威的话语越容易形成强烈的不良信念。
  2.改变相关个体的认知
  既然群体性癔症由心理暗示造成,那么也可以通过消除不良信念来解决。具体措施可以是:1、向政府领导、教委或学校有关同志阐明该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争取理解和支持,并协助做好群众的思想疏导和宣传解释工作。2、向媒体说明事件的发生过程与处理情况,争取媒体的配合。3、由专家、教授回答群众的咨询,帮助群众理解症状产生的原因,稳定群众的情绪。4、做好发病对象的安慰工作,多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正面的榜样来帮助其克服不良信念。
  
  参考文献
  [1] 迮文远,刁连乐,徐爱强.计划免疫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24.
  [2] 陈恩富,许锋华.一起小学生饮用桶装纯净水引发的群体性癔症.中国学校卫生,2003(1):69.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