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论任务型教学理念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作者:李 黎




  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简称TBLT)是20世纪80年代英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教育部在2001年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习者综合实践能力”,提倡通过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来进行英语教学,由此掀起了我国英语界对任务型教学研究和实验的热潮。该模式是交际教学思想的新的发展形态,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来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它遵循“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原则,把语言学习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简单地说,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这些任务不以语言本身为目标,但是需要用语言来解决,通过完成任务来驱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且带动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素质共同发展。
  要真正地理解任务型教学就必须首先理解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task)”。Long认为“任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从事的各式各样的事情。Crookes认为“任务”是一项有特定目标的工作或活动。Nunan把Long 的任务称为“目标性任务”或“真实世界的任务”。Jane Willis认为“任务”就是学生为达到某一交际目的,使用目的语来获得产出的活动(龚亚夫,罗少茜?熏2003)。Skehan(1999)在A Cognitive Approach Language Learning一书更是详细描述了任务型教学中“任务”,她提出了任务的五个特征,(1)任务活动的意义是首要的,重视学生沟通信息,而不强调使用何种语言形式;(2)任务与现实世界中类似的活动有一定关系;(3)有某个交际问题要解决;(4)完成任务是首要的考虑。把重点放在如何完成任务上,任务的执行优先于语言表达;(5)根据任务的结果评估任务的执行情况。可以看出,对于“任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和描述,很难用一个说法把它们统一起来。而且,随着任务型教学研究的深入,“任务”一词的内涵也不断地被丰富和发展。龚亚夫把诸多的“任务”定义分为狭义任务派和广义任务派。狭义任务派认为,只有为了某种交际目的而使用语言的活动才可以称为任务;广义任务派则认为任务可分为“交际任务”和“学习任务”。以语言内容为主的活动是学习任务,主要集中在语言知识方面,比如呈现新语言点,讲解词汇、语法,有控制的练习等等。学习性任务起支撑作用,给学生提供实施交际任务的语言工具。交际任务是学习者用所学语言——目的语来进行交际的活动。在进行这种活动时,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知识所表达的意义上,而不是语言本身。所以,我们可以把任务型教学中的“任务”简单地理解为是事情、是活动,甚至是问题。只不过这里的问题不是语言知识的问题,而是需要用语言作为工具来解决具有某个交际目的的问题。“理念”一词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它在黑格尔那里指理性领域的概念,它指的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观点。它是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个概念,是对规律的一种诠释。在这里引入“理念”一词,目的是为英语教育提供一种理性规范,引发对英语教学的理性思考,以此更好地指导英语教学实践。
  
  一、 以人为本,重视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的积极作用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其基本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个人情感,接受学生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主张提供具有真实个人意义的学习经验和进行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人本主义的杰出大师罗杰斯(Carl Rogers) 1969年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提出了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要素。他的基本观点是: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主动参与之时。
  任务型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而言,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此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作用的是学习者的情感和态度。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关心、尊重和帮助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开发他们的情感资源,可以更好地促进语言的学习。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组织课堂任务,用最新的语言材料,饶有趣味的题材,反映实际生活的情景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经过努力又能够完成,从而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通过完成一个个的任务,学生逐步拾级而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他们的学习获得成功,成功的结果使得学习过程更加充满信心和乐趣,效率更高,从而带来更大的成功,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会逐步转化为学生战胜困难、学好英语的必胜信心。
  
  二、 以学习为中心,以对学习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为基础设计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学习者积极构建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学习者的主动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所以学习者不是大脑空空如也地进入教室的,教学也不是从外部向学习者脑子里填入新知识,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学习者是基于自己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以及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基于此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从任务型教学的特征来看,它强调“增强学习者个人经历作为重要的、促进课堂学习要素的作用”,即重视学生个人经历对学习的促进作用,非常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受、体会、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己去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这无疑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经验与知识的双向建构。
  所以,任务型语言教学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角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设计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整个教学活动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具体的操作要求,学生在完成教师所设计的各种“任务”中,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从而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点。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不断提高,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越趋自动化和自主化,学生也愈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使学生从“要我学”的状态转变到“我要学”的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由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三、 以交际为目标,正确处理语言意义与语言形式的辩证关系
  
  交际教学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提倡在交际的过程中进行语言学习?熏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足够的交际能力。因此,在交际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语境来教学,学生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从而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用任务教学是交际教学法的一个公认原则,但传统的交际教学法所提倡的任务教学过分强调交际而忽略了语言知识的学习,其结果是使学生运用语言的流利性增加,但准确性却无法保障。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发展了交际法通过任务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优势,同时,又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克服交际法忽视语言形式学习的不足。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足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挖掘和利用学生自身的知识与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切合实际,也更容易被学生深切感知,让学生置身于贴近自己生活的语境中,产生亲切感,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真实的、生活化的语言环境。所谓“生活化”,不是把英语课堂搬到社会,而是把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从而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沟通,变课堂为语言交际的场景和处所。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设计,使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了真实的语言交际性质,其效果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更主要的是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真实的语言体验,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英国著名语言教育家M·韦斯特指出:“英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学习归根到底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构,并不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能够学会什么,而是要靠学生自己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以自己已经具备的语言能力(包括母语能力)、学习经验和认知能力为基础去学习、运用语言。任务型教学即是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教学成果的体现,它的实施是改变我国目前英语教学现存问题的必然。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要加强学习,准确把握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基本理念,才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措施,灵活地将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