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学生个体间人际关系的调适及其意义

作者:刘向东




  管理科学理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重视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作用。班级人际关系是指在一个班级范围内的人际关系。它主要有学生与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班主任与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班集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班集体与小群体之间的关系、班主任与班集体的关系、班主任与小群体之间的关系这样几种形式。班级个体间人际关系,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是整个班级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是教育、教学开展的前提。班主任对学生个体间人际关系调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班集体的建设,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当今学校教育的对象大都是独生子女,如何使他们之间形成接近、友善、信赖、健康的人际关系,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认为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一、 应从如下几方面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必须指导学生了解他人
  了解他人是交往的基础。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今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主动交往、了解他人的途径比较单一,交往过程中对交往对象的要求比较高,但评价又不够全面。因此,班主任在指导学生了解他人过程中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使学生明确了解他人的途径有直接观察、听别人介绍、在交往中了解这样三种主要途径。二是帮助学生用正确的是非标准去判断他人,在认识他人的过程中,要用客观冷静的态度,要克服个人的片面认识。指导学生了解一个人要从思想品德、性格特征、个人爱好、学习态度、行为习惯以及其他一些方面进行综合的了解和判断,避免以局部代替整体。
  2.帮助学生克服怕羞的心理状态
  怕羞是交往中产生的紧张、拘谨、尴尬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到自己在交往中的正常发挥,人为地限制自我表现。时间长了,有的学生会因为怕羞而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因此对于怕羞的学生,一要鼓励他们充满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不必掩盖自己的短处,不要因为自己有某些短处或不足而自惭形秽。二是不怕议论,让别人说去。三是鼓励他们丰富自己的知识面,避免因知识不够而在交往中受窘。四是给他们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如课堂多提问他们,或尝试让他们组织主题班会等一些活动。
  3.帮助学生消除误会
  学生在交往中产生误会是难免的。有些误会本身是小事一桩,时间一长就烟消云散;有些误会则需要通过沟通加以消除。学生间的误会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消除,将对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集体建设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在帮助学生消除误会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分析造成误会的原因,是将偶尔的、无特别意义的行为当成故意的、寓意深长的举动,还是双方认识上的差异造成的。其次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消除误会,可由班主任出面,但最好请与双方都谈得来的学生出面帮助消除误会,也可以仅给双方一些暗示,让他们自己加以沟通,消除误会。
  4.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背后议论
  背后议论别人,特别是贬低他人的议论是不受欢迎的,但却又经常发生在同学之间。它是同学不和的主要原因。它常使被议论者的自尊受到伤害。班主任一方面教育学生要客观地评价别人,勇于当面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要在背后发表不合实际的议论。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正确对待:一是承认现实,正确看待,把它当作一种平常之事,不必大惊小怪处处提防。二是采取走自己路的原则。认识到喜欢背后议论人的人往往是嫉妒心强的人。不必因他们而左右自己的言行,只要自己做得对,行得正,就不需多担心这些议论,这也是意志坚强的一种表现。三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对于正确的议论要虚心接受,以改正自己的不足。对不正确的议论,可一笑了之,也可以开诚布公说明情况、澄清事实。对于恶意的造谣中伤,要勇于提出批评,必要时通过老师、家长的帮助,表明事实真相,使造谣生事者暴露于众人面前。
  5.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嫉妒
  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活动,嫉妒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嫉妒者与被嫉妒者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如学习成绩的差异,被老师重视的程度,甚至外表长相等。班主任首先应当用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避免因人为因素而产生的嫉妒。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嫉妒,一要消除部分人的嫉妒心理状态,鼓励他们用置换的心理防御机制将嫉妒转化为一种竞争意识,靠自己的努力赶上或超过对方。同时引导他们分散注意,不要老是想着自己不如人的地方,要认可这种差距,积极寻找自己的长处,强化他们由自身的长处、优势而产生的满意感觉以消除嫉妒感。
  6.当好矛盾的调解人
  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是再所难免的,班主任的合理调适是解决矛盾的关键。班主任在调解学生之间的矛盾时应注意几点:一是处事公正,是非分明,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二是尊重双方人格,特别是对有过错一方。帮助他们分析过错的原因、性质、危害,但不能动怒,更不能讽刺挖苦,否则会激化矛盾。三是抓住最佳时机,选择双方心情比较好的时机,也可等待双方有和解愿望时进行调解、引导、教育。四是掌握学生性格特点。如对心直口快、感情冲动的学生谈话时语气要平和,多启发;对能言善辩、比较圆滑的学生交谈时要开诚布公、讲清事实、单刀直入;对比较固执、认死理的学生要有耐心;对注重双方态度和说话语言的学生谈话时语言要婉转,用商讨的方式说话。另外,调解学生的矛盾,可以采取不同形式。当矛盾双方的学生性格比较开朗、随和且矛盾不大时一般可顺其自然,让他们自己解决,或仅给予提示。如双方比较讲面子,且矛盾并不很尖锐,可由学生中的第三人进行疏导。如果双方对立严重,或有进一步激化的可能时,班主任应果断处理。
  学生是班级个体间人际关系的主体,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作为班主任,所面对的学生不是一个个孤立的静止的个体,而是集合在一起的相互影响的活动的群体。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交往中相互影响、相互教育。因此,注重学生个体间人际关系的调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班集体的有效建设和班主任工作将产生重大意义。
  
  二、 良好人际关系对班级体建设、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1.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心理
  班级学生间的健康交往,是通过对其他同学的长处与短处的认识来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这样可以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和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另外,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希望得到别人认可、尊敬的需要,以及相应产生的自尊、自爱、自豪的情感需要对学生的内在动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班级中形成宽松、融洽的气氛,能使绝大多数学生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可能。学生在不断地自我表现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并充实自尊、自爱和自豪等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
  2.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
  调适学生个体间人际关系、使学生间形成团结友爱、互谅相让、相互关心的局面,可强化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习惯和能力。在班级中倡导合作与竞争,使学生在相互交往中,不断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多方面的比较、认定和筛选。要相互合作,则必须使自己不断地适应一个合作者的角色,以人为镜,不断地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强化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要相互竞争,则必须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追求。在这种互动作用下,学生间的相互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能使他们不断从别人身上吸取营养补充自己,同时激发自己的进取心,使他们在班级中主动接受环境的积极影响,克服和消除环境的消极影响,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自我。
  3.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增进班级的凝聚力,首先必须让每一位学生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有特长的学生应发挥其特长为班级服务。对一般学生也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让他们能为班级而表现自己,为班级出一份力。这种平等的人际关系特征使他们感到自己也在班级中充当了令自己满意的角色,觉得班级是需要自己的,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意识和集体成员意识,产生集体荣誉感,并愿意为集体的利益和目标约束自己的言行,使每个学生对班级的荣辱形成共同感受,使学生在理智和情感上维护自己的班级。
  4.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有助于班主任及时获得信息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育过程是教育信息的传递、储存和处理的过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获得信任,以诚相待,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了解,这样易于教育信息的多向传递,使班主任能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
  此外,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对班级的教育活动进行监测,对其结果进行反馈,以便于班主任进行下一步的决策。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