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教育品牌战略下的“分专业高考制度”初探

作者:李雪岩 龙 耀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WTO教育条款下外国教育带来的竞争,中国教育(至少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必须走品牌战略之路。教育品牌的生命线在于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要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需要有许多环节的配套支持,其中高考招生就是一个重要环节。由于高等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为主,所以只有招收的是有浓厚专业兴趣、优秀专业潜质、良好专业基础的人才,才最有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所以,在教育品牌战略下讨论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1]
  
  一、 现行统一高考制度阻碍教育品牌战略的实施
  
  中国现在实行的是1977年恢复的统一高考制度。20多年以来,该制度虽然几经改革,有所变化,但“统一”这一特点依然没有变:考试科目统一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其他少数几门考试科目也是统一考试;高校录取统一以高考成绩为依据。
  社会对该制度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大,笔者也认为该制度至少存在三大方面的问题。
  一是现行高考制度非常不公平。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决定能否进入高校接受高等专业教育的高考成绩主要由语文、数学、外语这些公共科目成绩构成,虽然另外有1门或2门选择科目,但其影响力不大,而且选择的空间很小,就那么2至3门课可以选择。这样就存在严重的问题: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而且专业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法律、市场营销、公共管理、新闻等等,可是这些专业教育的入口却是相同的独木桥:即考试科目基本相同的高考。这必然导致竞争上的不公平。比如,四个考生要竞争某大学法律专业的三个名额,会出现这样的不公平现象:
  
  类似的不公平现象在现行高考招生制度中普遍存在,原因就是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可是高考招生制度却完全忽略考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潜能、专业特长,只看考生的公共科目。
  二是该制度阻碍了人的兴趣、个性、特长发展。这种统一的高考制度就意味着统一的筛选标准,而统一的筛选标准,实际上就否定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2]20多年来,该制度将许多专才、偏才、怪才挡在大学门外,失去了专业发展机会,或者使许多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特长,扼杀了个性。有些考生很有专业兴趣和专业潜质,如果能够得到高等专业教育的指导,必定会在专业领域有所作为,可是因为语文、数学、外语差一些,竞争不过别人,只好流落在高等专业教育的大门之外,错失专业教育的机会。有些考生本来在小学阶段就展现了某种天赋或特长,可是经历了初中、高中的备战考试的洗礼以后,变得什么天赋、什么特长也没有了。
  三是现行统一高考制度由于阻碍了人才的专业性发展,也必然阻碍了中国高等教育品牌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高等教育要走品牌战略之路,实际上是走专业品牌之路,这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各个高校要将有浓厚专业兴趣、优秀专业潜质、良好专业基础的人才招进来,最好是各个学校还要有自己的专业特点或特色,要突出自己的专业风格,要与其他学校的专业有所差异。而现行高考制度要求学校按照统一的标准(高考成绩)招生,每一个学校都无法体现自己的特点,那就不能不影响我们的高等学校招收有浓厚专业兴趣、优秀专业潜质、良好专业基础的人才,更不用说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二、 自主招生考试制度之国情困局
  
  针对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之困局,有人主张学西方高校招生制度,即自主招生制度:招生考试权利完全由各个高校自己决定。2006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还首先开始了试点。
  笔者认为,西方高校招生制度有值得借鉴之处,但不可盲目引进。同样是自主招生制度,在美国行得通,在中国实行却可能要走样,这在现实中并非少见。其根源在于,教育和招生考试并非独立于国情的,它不可避免地受到国情和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笔者认为,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实行西方模式的自主招生制度,首当其冲的是招生腐败难以避免。道理很简单,西方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基本上是在高校属于私有制的大背景下实行的。这就像企业,西方的企业绝大多数属于私有企业,所以他们的企业经营可以做到自主经营,企业内部能自己排除腐败,提高效率。但是在中国的国有企业,如果照搬西方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的低效率甚至腐败问题就会很突出。在目前的中国高校,已经出现了一些教育腐败问题,包括招生腐败等。如果再实行西方模式的自主招生制度,后果会更加严重。
  有鉴于此,我国高考改革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搬,只能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招生改革之路。在高考改革导向上,我们应把握社会文化国情这一基本要素。刘海峰教授也指出?押“教育决策要和文化背景相结合,大学招考改革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制约,才能使改革不致引发更大的社会和教育问题”。[3]
  
  三、 “分专业高考制度”初探
  
  对中国高考制度的讨论,中国社会一直在进行,中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也一直在采取一些改革措施。但是,目前的社会思维主要停留在维持中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或是实行西方自主招生模式这两个纬度。笔者认为,现行统一高考制度弊端严重,必须改革;西方自主招生模式在中国国情下也会“水土不服”;中国高考改革必须在适应中国国情基础上开拓第三思维。
  那么,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才能既不扼杀人才的多元发展,又有相对严格、公开、可操作、可监督的标准?
  
  1.中国体育专业人才招生模式的启发
  中国的体育人才在世界上可以说是比较突出的。如果我们分析一下中国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许能得到一些启发:不管是体工队、体校还是体育专业,在招生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实行专业考试,其他考试都是次要的,这样就保证把有浓厚专业兴趣、优秀专业潜质、良好专业基础的人才招收进来,为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打下了基础。
  受此启发,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为主的,而为高等教育服务的高考是一种专业潜能选拔考试,所以,也许可以探索建立“分专业高考制度”:在做好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基础上,废除高考中的公共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高考按照专业来分类进行命题考试。
  
  2.高考是一种专业潜能选拔考试
  不容置疑,高等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为主的,主要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特别是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我们为什么不主张专门的发展呢,中国太需要专才,因为中国人多,每一个人都是专才,比每一个人都是全才要好得多。
  作为为高等教育服务的高考,毫无疑问也应该是定位于专业潜能选拔考试,其目标是将有浓厚专业兴趣、优秀专业潜质、良好专业基础的人才选入高校接受高等专业教育。基于这样的定位,笔者认为,高考应以专业潜能考试为主,不应该将非专业因素引入竞争系统。
  这样,废除高考的公共科目就自然而然浮出水面。也就是说,将现行的公共科目语文、数学、外语废除,就成为一个思考方向。实际上,现行的高考公共科目,并不是每个专业都必须的。比如某考生考物理、化学、数学专业,语文科目纳入竞争就显得不合理;某考生考历史、法律、政治等专业,数学科目纳入竞争就显得不合理;某考生考中文、考古、中医学等专业,外语科目纳入竞争就显得不合理。
  一听说要在高考中废除公共科目,马上就有人会想到这会导致中学生偏科的问题。其实,这是给高考的不当定位所致。高考是为高等教育服务的,不应该被赋予太沉重的负担。如果我们给高考赋予太沉重的负担,反而会使高考因为无法兼顾而走向失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