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历史课堂提问设计的定点策略例谈

作者:杨春霞




  古人云:“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课堂提问的重要之处不仅在于切中学生的疑惑之点,设置悬念,从而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索的欲望,还在于激起学生探究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为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创造机会,保证学生能够保持相对长久的浓厚学习兴趣。在此,笔者以人教版历史必修I教学实践为例,就课堂提问的设问点选择和确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就教于方家。
  
  设问点一:新知与旧知的关联点
  
  如果说历史是由纵横线织成的网,那么每个历史史实就是组成线的点,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背景、互为因果。掌握历史知识必须点线结合。如果把学生掌握的每个历史知识点比做珍珠的话,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把这些珍珠串联成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只有这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才不容易散落,也才能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逐渐养成自主整理知识的习惯,从而真正地学会学习历史。如在第三单元第2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的教学过程中,讲到教材第二目“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时,对全国人大于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一内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这句话中“修订的”能不能去掉?为什么?②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几部宪法或宪法性质的文献?③这几部宪法或宪法性质的文献中,哪一部没有真正起到治国安邦的作用?为什么?问题一抛出来,学生马上脱口而出:“修订的”不能去掉,因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学生还列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临时宪法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这四部文献中只有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真正实现限制袁世凯的目的,袁世凯上台以后很快撕毁了这部约法。
  
  设问点二:历史与现实的交接点
  
  历史必修课的学习探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新闻时事评析,不仅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促进学生从情感上亲近历史,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养成一个年轻公民必备的人文素养。如设计第五单元第2课《打开外交新局面》导入语时,我以一条新闻“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隆重举行”导入。从1955年万隆会议至今的50多年中,中非从开始相互了解到结下深厚的友谊,堪称外交史上的经典。特别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毛泽东动感情地说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送进了联合国”。请大家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指出毛泽东何出此言?时事新闻不仅可以在新课导入部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成为学生展望未来的重要依据。在讲完这一课后我向学生“播报”了两则新闻:
  材料一中新社北京2006年11月7日电亚太经合组织?穴APEC?雪第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于本月中旬在越南河内举行。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崔天凯今日在此间举行的一个吹风会上透露,APEC会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美国总统布什举行会晤。
  崔天凯说,按照中日双方商定,胡锦涛将在APEC会议期间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举行双边会晤,双方将在安倍访华的基础上,就双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进一步交换意见。
  材料二据新华社电候任联合国秘书长、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2006年11月)6日说,韩国政府对于日本政要最近提出讨论日本拥有核武器感到担忧。正在日本访问的潘基文说,作为联合国的一个重要成员国和东亚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日本讨论是否应该拥有核武器并不恰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反复宣称,日本将坚持“无核三原则”,但是执政的自民党高官仍然提出“核武论”。
  ——来源于新浪网新闻中心
  之后,我呈现了问题: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你怎么看待中日关系今后发展的基本态势?请简要说明理由。
  对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态势,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在呈现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学生更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学生在讨论、发言过程中基本形成两种观点:充满期待和不容乐观。持前一观点的主要理由是从中、日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依存以及两者在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作用方面需要加强合作;持后一观点的主要理由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日本拥有核武器以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严重影响。通过这类讨论,学生可以理性地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对历史发展的评价更为客观。
  
  设问点三:辅助材料中的细节点
  
  人教版历史教材的课文部分由两个部分组成,正文部分和辅助部分。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是要求掌握的内容。辅助部分有多种栏目,如“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等,配有图片和地图说明,是对正文的说明、补充或延伸,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正文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如果课堂提问能够充分利用辅助材料中的内容进行设问,这些设问点是学生没有预料到、而又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和巩固对正文内容的理解的细节点,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第三单元第2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的教学过程中,讲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的具体表现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利用教材中的一段“资料回放”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建国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演变过程。“资料回放”中引用了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的一段话。在这里我就从时间“1984年”入手,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如果这段资料没有注明是1984年宪法,你能不能从其中的内容判断出这部宪法颁行的时间?问题一提出来,学生很快展开了讨论。不少同学能够从资料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抓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确定这部宪法是改革开放之后颁行的。在这个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信息能够给我们以启发?学生在进一步认真研读之后,发现材料中对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性质的表述“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引申出从1949年以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变化:1949~1954年,它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而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后,它就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从而可以判断出这部宪法颁行的时间。
  
  设问点四:常规知识中的疑问点
  
  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广为学生熟知的常规知识,似乎是理所当然、毋庸质疑的。恰恰被我们忽略的一点是,对于这种常规知识,一旦我们静下心来作一番深入解读的话,会发现其中大有奥妙,如果进行深入追问的话可以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如在第五单元第2课《打开外交新局面》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就第一目的标题“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表述为什么用“恢复”而不用“获得”或“取得”呢?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很快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听着学生们的讨论,我可以了解多数学生基本知道联合国的相关情况,如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10月,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等。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但对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基本理解,我只需稍加介绍以加深理解。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从此中华民国结束了它的历史,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的与事实的依据,应该从联合国所有机构中排除出去。但由于美国实行遏制和孤立新中国的政策,极力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这样又为学生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作了铺垫。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