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中小学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

作者:路银芝




  为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2004年,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推行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给学生以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在组织形式上给学生以最大限度的自由,在活动场所方面给学生以最大限度的空间,在体育活动的时间上给学生最大限度的选择余地。数年来,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在各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正是这较大范围的选择空间和自由度,给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管理带来不安和隐患,这就是在体育活动中频频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问题。新课标下,体育教学工作者该如何在搞好教学的同时,防范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呢?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后又该如何正确面对呢?
  
  一、 认清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危害性和严重性
  
  近三年来,在全国各地中小学体育活动中多次发生意外伤害事故。2004年,杭州某小学生因不守纪律,大腿骨被体育老师踢断;湖北恩施某小学课间操时40名发生挤压,18名学生受伤;杭州某小学生在上单杠课时,不小心摔下,上臂骨骨折;芜湖市两名小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因碰撞刀某右尺桡骨骨折。2005年河北行唐小学生赵某在课外活动时,从水库高台摔下,重伤;北京通州区学生崔某在体育课上做搬运器材游戏时摔伤。2006年,郑州某小学在组织学生课间操跑步时,一学生摔倒死亡等等。这些恶性伤害事故的发生,轻者给个人造成伤残,终身的痛苦,给家长带来遗憾、学校声誉受损;重者造成人员伤亡,给家庭以毁灭性打击、给社会安定造成严重隐患。
  
  二、 造成中小学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成因分析
  
  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中的伤害事故,表面上呈现出不同的直接的和外在的原因,而在偶然因素的背后隐藏着更多深层次的矛盾,风险事件的突发性实际上隐含着一定的必然性。管理学告诉我们,体育活动安全问题主要涉及两个因素,即人(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和体育活动环境。
  
  1.人的不安全因素
  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中人的因素包括体育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不安全因素体现在行为和心理两个方面。
  首先,人的行为因素方面。中小学生体育活动具有离散性特点,随时随地都有发生的可能。一方面,中小学生自身对是非、安危的辨别能力差;情绪易波动、自我约束力、调节控制力和应变能力不强;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对体育活动当中的身体异常状况不能正确应对,这客观上决定了他们行为的不安全性。另一方面,如果体育教师不能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不能正确组织教学;教育方式不当、疏忽管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不了解安全防卫知识和伤害急救措施等,就很难把握一直处在变化中的“人——状态——环境”系统。长期下去,给体育活动造成安全隐患。
  其次,人的心理因素方面。人的行为是受其心理状态支配的。当人的心理处于消极状态下活动时,其感知觉、思维和反应的机能就不能正常发挥,差错增多,导致事故发生。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在教师侥幸心理方面的有:不严格遵守教学程序,也不一定会发生事故;“动机是好的”,发生事故也不会遭到责备;过分自信,相信自己可以阻止事故的发生等。教师思想麻痹心理方面的有:习以为常;凭“老经验”行事,没有发生过危险,放松思想警惕;嫌教学组织繁琐,不按严格的教学规则进行等。学生冒险心理表现在:喜欢逞能,急于求成,忽视正确的方法;好胜心强,急于挽回落后的局面,不按规定练习;曾经多次没有按要求进行动作,也没发生危险等。学生心理挫折状态表现在:曾经遇到危险,从此畏首畏尾,不敢尝试;不能控制愤怒情绪,对别的人或物采取攻击行为;固执己见,坚持自己错误行为。
  
  2.体育活动环境
  首先,体育器械、设施风险因素方面。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械、设施的安全因素主要体现在设计、安装和使用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体育器械的设计不合理、安装不牢固;体育活动器械分布、位置、距离和相互关系不合理;运动器材陈旧、破损;运动器械是不适宜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非标准器械等。中小学生体育活动器械、设备因素除了供学生和教师使用的体育器械本身之外,学生和教师自身的装备也应严格要求,如符合严格标准的体育运动服装和不随身佩戴危险物品等。
  其次,环境安全因素方面。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每一天面对的环境是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风险因素表现在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和活动场地两方面,自然气候条件包括酷热、严寒、暴风雨、雪等给体育活动场地造成的破环和对活动造成的不便;活动场地的风险因素包括学校占地面积小,供体育活动的场地受到限制;活动场地畸形,布局不合理;体育活动场地条件差,卫生条件不达标等。体育活动场地的风险因素从另一角度是表现在活动场地类型的差异上,如娱乐活动场地、探险活动场地、传统项目活动场地、水上项目运动场地、自然环境活动场地等,不同类型的场地存在的风险不同,安全管理和安全指导的要求也不同,如果出现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疏忽,就很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三、 中小学体育活动伤害事故发生的防范措施
  
  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事故风险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按事故风险的来源可以将体育活动的不安全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指由于个人或组织的过失、疏忽、恶意等不当行为而给体育活动带来的风险,风险来源分为教师、学生和校方三个方面。外部风险主要指体育活动场地、器材风险和环境风险。
  
  1.学校方面
  将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去,认真做好学生、教师、家长的安全教育工作;重视预防突发事件的知识普及,加强防重于治的宣传工作;学校加强医务监督和严密有效的组织管理;学校定期检查和维修体育设施,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活动;建立体育卫生健康卡,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重要一点,要确立风险回避意识。如在暴风雨、雪天气造成活动场地泥泞或是给学生活动过程带来不便或危险性,一般要停止上体育课;对于个别学生有特殊疾病或伤病的情况,依据情况应该禁止参与某些项目的活动等。
  
  2.教师方面
  在课堂教学上,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严格按体育课教学的课堂常规和要求,指导学生进行安全、规范的体育运动锻炼和学习。体现在细节上: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悉心策划教学方案;做到组织有序,方法得当。教学过程中正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正确传授技术动作,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做到例行检查,场地器材检查与学生自我检查;做到因地、因人、因情况而异,合理组织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对学生做到言而不厉,求而不苛。
  
  3.学生和家长自身方面
  学生要在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帮助下,树立安全防范意识,认识什么不该做?什么危险?在课间或课外活动时学会提醒别人和保护自己,不去做风险大的事。家长除了配合学校教育孩子外,还应该有风险转移意识,应及早为孩子购买人身安全保险和财产损失保险等。风险转移的方法客观上可以减少学生家庭同学校及教师的矛盾和纠纷,也减轻了学生和学校的经济负担。
  
  4.政府职能方面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各级中小学校对体育教学资金投入情况的监管力度;及时敦促学校加强废旧场馆改造与扩建;及时改善、更新体育教学设施及运动、训练器材,确保器材、场地等设施使用的安全系数。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四、 中小学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
  
  1.及时实施医疗救护
  一旦发生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学校应首先立即给予无条件的救助和医护。轻者由体育教师或校医来包扎、处理;重者应当及时送往大型医院救治。千万不能推诿扯皮耽误救治时间。事后,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杜绝再次发生安全事故。
  
  2.确立责任追究制度
  责任追究制度是针对主体所处法律地位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处理的方式,涉及到有关教育法规和国家法律知识及理论。轻者,教育主管职能部门要厘清双方当事人及学校的主管领导的责任,分别给于批评教育、停职再教育、调离岗位等处分,以起到教育本人,引起重视,严防事故的再次发生的效果。对于造成人员损伤或死亡的重大恶性事故,当事人双方千万不要私了,用金钱掩盖事实和痛苦。应当按照《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学生伤害事故管理办法》等法规律令,公平处理,直至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