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中学生焦虑心理对学习的影响和自我调适

作者:赵绍友




  学习焦虑是中学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据调查,中学生中存在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占有很大比例。高中70%以上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焦虑心理。有些学生一进课堂就头疼、一拿起作业就紧张,更害怕考试。据我们从初中三个年级抽样调查来看,初中一年级就有42%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焦虑心理,初二年级的占53%,而初三年级学生中有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高达68%。学习离不开紧张,但过分的紧张形成学习焦虑心理,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很大影响。学习对他们不是快乐的事,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一、 中学生学习焦虑心理的成因
  
  焦虑是由过分紧张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中学生形成学习焦虑心理的原因很多,除了心理特点决定因素外,过重的学习负担、外在的学习压力、不科学的学习评价、社会舆论的压力等也是形成学习紧张和焦虑心理的重要原因。
  
  1.不科学的教学评价
  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一直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就是“人才”,学生的特长和个性被忽视或排斥。这种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必然导致社会和家长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学校、班级也就以分数高低论奖惩,班级以学生成绩排名次。这是造成中学生学习紧张心理的首要因素。
  
  2.高考以分数为录取依据的驱动
  美国以高中成绩为主的升学考试制度,高中生上大学的必备条件是高中学段的总成绩,学生能否上大学和上哪个层次的大学,看重的是能力和素质。我国的高考制度以考分作为升学依据,从高分到低分的录取政策促使学校和学生片面追求考分,中学教育演变成应试教育,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取高分,学生把分数看成是学习的根本,过分地追求分数的心理使学生不可避免地对学习产生焦虑心理。
  
  3.过重的学习负担
  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突出表现在学习要求过高、作业量太大、考试太频繁。这就形成一部分人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而形成学习负担。学校为了转变这些“学习差生”和提高学习成绩,又不断地加大学习量,使作业越来越多,使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整天陷在作业堆里。频繁的练习和考试不仅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且逐步产生了恐惧心理,每天放学时学生怕老师布置作业,早上到校怕老师检查作业,学生见到作业和考试,就像兔子见到老虎一样恐惧不安,心理极度紧张。
  
  二、 学习焦虑心理对学习的影响
  
  焦虑是一种伴随某种不祥的事件即将发生的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感,严重的焦虑表现为恐惧。学生的焦虑心理也是来自不祥预感而产生的不愉快情感。中学生的学习焦虑情绪主要是情境性的暂时焦虑,即学生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的焦虑,如考试前的紧张、开学前的担心、作业检查前的不安等。这种担心考试成绩不好、开学前对学习的信心不足、作业检查时怕教师批评的紧张等都是学习焦虑的表现。
  
  1.学习紧张心理对学习有积极作用
  学习紧张是因学习而产生,又反过来影响学习的过程和成绩。紧张并不是不良心理状态,适当的紧张有利于水平的发挥而取得好成绩,如老师对作业的检查,临考前的复习等。老师应当利用学习紧张心理去促进学生去更好地学习,把紧张作为学习的动力。但过分的紧张就会形成焦虑,学习焦虑反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2.焦虑对学习的不良影响
  过分的紧张则会影响水平的发挥。会不同程度引起学生的烦躁不安、心神不定、心慌头昏,甚至使学生一见书本、一进课堂就感到头痛心慌。学习焦虑是因学习而产生,又反过来影响学习的过程和成绩。有过分的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害怕学习,对学习有畏难情绪,对学习有厌烦心理而不愿意去学习,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放弃。据调查,有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中等生,他们一方面担心学习成绩不好而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又因焦虑心理而无法去克服困难,中等生因与优等生的差距而焦虑,担心学习成绩下降被人瞧不起产生急躁情绪。少数优等生也会因为成绩不领先而产生焦虑心理,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对考分患得患失,忽视能力的培养,总担心如果考不好老师和同学怎么看,家长又会如何看,其结果是越急越学不好。
  过分的学习焦虑对学习过程和成绩的影响是直接的,不仅影响着学习过程,导致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且影响着学生原有水平的发挥。由于紧张心理使一些学生造成学习错误,不能静心学习和考试,使本来能学好却学不好,会做的题因紧张做不出。
  
  3.焦虑对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
  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是良好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焦虑形成的不良性格和学习生活习惯,使他们在集体中不能正确处理各种关系,自卑心理、恐惧情绪使他们远离集体,总担心别人瞧不起他,在各种集体活动中更多地表现出冲动、急躁,对各种活动缺乏信心和兴趣,不善交际、经不起挫折、狭隘猜疑、胆小怕事,这种不良的学习心理逐渐形成心理障碍并影响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出现不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 学习焦虑心理的自我调适
  
  中学生学习焦虑心理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自己也要学会自我调适。
  
  1.要树立学习自信心
  有学习焦虑心理的学生一般都缺乏自信心,有自卑心理,总担心不如别人,被别人瞧不起而产生心理压力。有许多女生自尊心很强,很要“面子”,也会担心考不好而产生焦虑心理。教育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是防治学习焦虑心理的重要手段。考试只是一种检测的手段,由于学习的内容和考试内容总是存在差异性,考试失误是正常的。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和作业中的失误,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可以使学生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特别是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要多看到学习中的进步和成功,学会欣赏自己的成功。
  树立自信心还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有些人总担心别人说自己不行,疑心别人瞧不起自己,其实,这是一种心理障碍。据心理学家调查,在中学阶段同学中互相瞧不起的只占极小的比例,大多数是自己的疑心造成的。要引导学习焦虑的学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学会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悦,不要多考虑别人的评价,更不要产生多余的担心。
  
  2.学会学习,加强学习心理训练
  产生学习焦虑心理的直接原因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出现心理压力而形成焦虑情绪。克服学习焦虑心理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去让学生感到学习成功的愉悦。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很多,大多数属于学习方法问题,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度紧张不仅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和效果。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要有张有弛,要注意学习效率,当情绪很好并有一定兴趣时,学习效率就好。而出现急躁情绪,对学习有厌倦情绪时去强迫学习,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学习效果,这样去恶性循环是不可能有学习效率的。应当注重学习方法的改进,合理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和工作应有张有弛,不能不顾生理节律去拼命蛮干。
  
  3.善于调节自己的心境
  学生的心情状况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挫折、压力、疲劳、紧张或烦恼会使人心情不好,心情不好又反过来影响心理。心理和心境是互为前提的,互相影响的。要防治学习焦虑心理必须教育学生学会善于调节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经常处于愉快、舒坦、恬静、欢乐的心境之中。简单的方法有:
  (1)音乐调节法。在学习感到疲劳或感到困难时听听音乐,听一些轻松欢快的歌曲可以使人心境舒畅,感到轻松。
  (2)活动调节法。当我们心境不好时不要强迫去看书学习或做作业,可以到室外去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跑一跑、跳一跳、打打球或做做操,放松一下自己,也可以散散步。
  (3)睡眠调节法。学习疲倦或紧张时,不妨到床上或趴在桌上睡一会儿,让大脑放松一下,转移一下思路,可以恢复体力和改善心境。
  学习焦虑是学习障碍心理的突出表现,在现阶段中学生表现尤为突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健康心理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