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两种基本操作模式

作者:周 勇




  目前,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方方面面的探讨都已经展开,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从而在“班级文化建设从何处着手”和“班级文化建设应该怎样推进”这些问题上常常步入误区,走了不少弯路。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建立起相应的操作模式是其理论体系趋于成熟的标志,也是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工具。为此,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和当前的理论成果,本文总结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两种基本操作模式,并以此为参照对《教学与管理》刊载的两个班级文化建设的案例进行了典型分析。
  
  一、 理论参照体系
  
  1.班级文化的本质是什么
  要建立班级文化建设的操作模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班级文化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尽管目前班级文化建设现象在班级管理中比较普遍,但从整体上讲,许多的班主任还未能真正认识班级文化的本质和特性,因而常常出现班级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或班级精神空洞化等问题。从组织文化的理论来看,班级文化是一种以价值、心理等为特征,对班级特定的教书育人目标产生匹配作用的柔性战略管理手段。因此,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讲,关键的问题是班级文化对班级目标的匹配作用。我们需要了解班级文化是通过什么以及用什么方式来促进班级目标实现的。
  
  2.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核心
  从目前关于班级文化的研究成果和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来看,班级精神文化在班级文化要素中的核心地位已经得到了初步的认同。班级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班级价值观、班级精神等,其中,班级价值观是学生群体在“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上的价值取向;班级精神是学生群体在班级价值观引导下,在追求班级目标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特征。不难看出,班级文化作为一种价值的、心理的管理手段,其对班级目标的匹配作用主要是通过班级精神来实现的。通俗地讲,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一种有助于班主任教书育人目标实现的班风,而班级精神则是其核心。班级精神是整个班级文化的基因,一切班级文化的要素都是由其衍生出来的,判断某种班级文化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有一种比较明确的班级精神。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的操作模式要以班级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为线索来考察问题。
  
  3.班级文化建设的两种基本行为
  依据西方经典的组织文化理论,创建和改造组织文化的努力,可以分为实质行为(substantive action)和符号行为(symbolic action),其中,实质行为指的是该行为为取得班级优势和特色。如,学习、考试、文体竞赛等;符号行为则是对班级取得的这种优势和特色进行的表达和传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实质行为是符号行为的前提和基础,符号行为又能促进实质行为的发展。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如果只有对班级价值观、班级精神以及班级个性等班级精神文化要素进行表达和传播的符号行为,而没有体现这些班级文化核心要素的实质行为,那这种班级文化就很可能是空洞无力的,尽管从设计上看它有较为完整的体系结构。类似的现象在中国企业界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很普遍,学术界称之为“核心价值空洞化”。相反,只有实质行为创造优势和特色而没有符号行为进行提炼和表达,那么这种班级文化就很可能是一种没有灵魂的班级文化。因此,健康的班级文化产生的条件是:取得优势和概念表达二者俱全,也就是实质行为和符号行为共同发挥作用,这样班级精神才能落到实处,班级文化的匹配作用才能真正发生。通俗地讲就是要处理好“做”与“说”的关系。“做”和“说”在班级文化建设具体操作的战术动作上,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但是,从战略上看,二者在班级精神的整体发展历程上有先后关系。由此,可以演变出班级文化建设的两种基本操作模式:先创造扎实的班级优势和特色然后提炼班级精神,既“先做后说”,是归纳模式;先提出班级精神然后依此创造班级优势和特色,即“先说后做”,是演绎模式。
  
  
  二、 归纳模式分析
  
  1.基本内涵
  归纳模式中的班级精神是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对特定主题的班级优势和特色进行长期积淀后逐渐形成,并在其定型之后由班主任提炼形成的。其公式可以概括为:突破——积淀——提炼。
  突破发生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启动阶段,它指的是班主任在深入了解班级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优势,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班级特色,从而为班级文化建设找准切入点。在这种突破中创造出来的优势和特色,虽然不明显,但它却包含了班级文化核心要素的基因。积淀对应的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它是在班级文化建设取得突破之后,班主任依据此前形成的班级文化核心要素的基因,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不断取得优势,不断积累和加强班级特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班级不断取得优势的做法和作风会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传统”,一种业已形成但尚未明确表达的班级精神。接下来,就很自然地进入了提炼阶段。这是班级精神定型的阶段,也是班级文化成熟的阶段。判断是否对班级精神进行提炼的标准是看这种“传统”是否能在班级取得优势的过程中模式化地发挥作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班主任就应选准时机从这种班风传统中提炼出其核心内涵——班级精神。这种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班级精神一旦被恰当地提炼和表达出来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一种健康的、强势的班级文化就形成了,它必将对班级教书育人的目标产生良好的匹配作用。
  
  2.案例分析
  《教学与管理》2005年第10期的文章《班级文化建设操作纪实》,讲述的是较为典型的归纳模式。在突破阶段,该班班主任依据班级学生调皮、活跃、爱打排球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学校排球比赛中取得优势,并借机提出了“最调皮、最厉害、最可爱”的班级形象概念,为班级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最”字基因。其后,经过初一第二学期语、数、外三科统考全校第一名和初二第一学期“物理回回第一”两次大型的实现“最厉害”的形象诉求的操作。最后,该班主任因学生会考取得全校第一名时很轻松自信,故而判断这种作风已在模式化地发挥作用,从而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将林依伦演唱的《步步高》教作班歌,以此为引子将歌词“世间自有公道,付出终有回报,说道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步步高!”中的“要做就做最好”概括为班级精神,并引导学生回顾该班不断取得以“最厉害”为内涵的班级优势的历程,概括了这种班级精神提炼的内涵。
  
  三、 演绎模式分析
  
  1.基本内涵
  演绎模式指的是班主任在深入了解班级特点的基础上,依据班级特定的教书育人目标,提出其预设的班级精神,然后通过引导获得学生的认同,并使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践行而发展成熟。其公式可以概括为:提出——认同——落实。
  在提出阶段,班主任依据对班级目标和班级特点的理解提出自己预设的班级精神,从而设定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这种提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班主任直接提出,也可以是班主任引导后学生自己提出;可以利用已取得优势提出,也可以在没有取得优势的情况下依据班级情况和班级目标提出。总之,班主任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提出自己的班级精神表达。此时,班级精神还是比较抽象的,其具体的表达方式也可能是不成熟的。在接下来的认同阶段,班主任要采取行动让学生认同这种班级精神,使其内涵系统化,并确定其最终的表达方式。最后是落实阶段,这是演绎模式操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如前所述,无论是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还是我们所讨论的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它们都存在一个使其中的价值观和组织精神落地生根的问题。因此,要使演绎模式下的班级文化成为真正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必须以班级精神为参照,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不断取得成绩,创造相应的优势和特色,从而使班级精神变得充实、饱满,有血有肉。
  
  2.案例分析
  《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8期的文章《塑造班级品牌的灵魂——班级精神的提出及落实例说》讲述的是较为典型的演绎模式的案例。在提出阶段,该班主任在确立学生个人成长目标的基础上,对班级精神有较明确的要求(“要成为N0.1”),但未直接表达,而是学生在接受引导之后自发提出来的(“We’re the best”)。从该班主任对这句贴在教室后墙上的班级口号的“暂时肯定”不难看出,这时的班级精神表达尚未定型。在认同阶段,该班主任针对幼师女生早恋这一普遍问题,又引导学生自发地提出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班级价值主张,对班级精神在这一特定环境中形成提供了很好的价值支撑。接着,利用在活动中取得的优势使班级精神获得学生的认同,并借机将其定格为“To be the best!”在落实阶段,该班主任主要通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践行“To be the best!”的班级精神,并在这一过程中为该班提炼了“纯真可爱,积极上进”的班级品牌个性,丰富了班级文化的内涵,为班级精神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其后,学生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尽管不能使班级精神的落实一锤定音,但它成功地完成了一次班级文化的积淀,也预示美好的未来。
  归纳模式与演绎模式各有各的特点,但二者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讨论这两种模式只是为了抛砖引玉,希望能对广大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教师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