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生命化教学理念对数学教学活动的启示

作者:王立军




  一、 生命化教学的含义和特点
  
  生命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它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也不是单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而是在使学生具有正常的情感体验,具有真善美的人格,个性充分发展基础上,给予教师职业生命的满足,使师生双方生命都得以生成,实现完整教与学的过程。生命化教学的本质特征如下。
  1.生命的体验性。体验是个体生命在生活世界中存在的前提,体验也是在生命化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生命得以生成的前提。生命的本质在于通过对事物的体验而持久不断地成长和不断建构,课堂教学要以师生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为目标。
  2.教学的交往互动性。交往是教学的本质属性。教学交往的中介如知识、语言、活动等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同时它们也是交往活动的产物。所以说,以知识、语言、活动等为中介的教学交往,其本身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交互作用。
  3.教学的生成发展性。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是有生命性的,体现出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生命的意义预示着教学不是预设的,模式化的,作为一个生命体,教学是在一定的时空由教师与学生交互作用而生成的。
  
  二、 对数学教学活动的启示
  
  1.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教学活动要把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活动的重要资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题材要广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充满着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在数学世界里开拓出可供他们思索、探讨和发展的用武之地。同时,数学活动要包括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有时代气息的问题等。让数学活动成为学生喜欢和好奇的源泉,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有兴趣,感到亲切,感到有吸引力。
  例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时,有教师用例子
  男孩成人时的身高:(x+y)÷2×1.08,
  女孩成人时的身高:(0.923x+y)÷2。
  其中x是父亲的身高,y是母亲的身高。当学生用公式求出自己的预测身高时,会产生互相通报的惊奇的表情,同时又能理解这个计算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例子,由学生经历动手实践求代数式值的数学活动,有效地实现了生命化教学理念。
  2.数学活动要有利于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活动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题型加题海的解题学习,它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来“经历……过程”,“体验……过程”,“探索……过程”。这个时间与空间来自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解除困惑,在亲身体验和探索过程中认识数学,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要改变传统数学课程严格按学科体系展开,内容过度条理化和形式化,学生只能被动参与,只注重数学题目的计算和解答,完全不考虑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3.教学活动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真正成为组织者、领导者和合作者。在体现交往互动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做好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教师在数学活动中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关联方面,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关”,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是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最直接交流者,而不能充当“一言堂”的主讲者。这种交流必须在一种特设的数学活动中来完成,教师不做主讲者就必须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要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结果,并重新面对自己的想法。教师有不当的地方要勇于当面向学生承认和修正,让学生真正感到教师是他们的合作者。教师在数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鲜、有意义的交流实例,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新课程作为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内容,从表面上看,似乎教师的空间被“压缩”了,没有了“师德尊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形式不存在了。但对教师给予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和期望,那就是教师要组织好实现生命化教学理念的有效数学活动。
  4.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数学教学在系统预设的基础上体现出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新课程改革倡导生命化教学的新理念,要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在系统预设的基础上体现出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课前“精心预设”和课中“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教师课前需要教学设计,需要预设教学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按照预设方案忠实地加以实施,就会排斥学生的个性思考,限制学生对预设目标的超越,抹杀学生的创造智慧。当生成的新情境和新的课程资源不能和教师预设的结果一致时,仍强行按“预设”方案进行,实质还是在上演“教案表演剧”。
  课堂应该是动态的存在,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和交流,意味着教学将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学生往往是凭着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教学的,这就使得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课堂教学不能过分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序,应当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不及的体验。因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成的过程,正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可以这样说,强调互动生成的课堂,一定会呈现出更大的开放性。
  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尽可能设计成板块式的结构,教学预案可以大体勾画出一节课的思路,但不必细致到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怎么说。教师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能怎么答,教师在课前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自己的教学预案中,应留出足够的教学空间,让师生在课堂上对话交流,教师在教学预案中应提一些富有思考性的大问题。高明的预设总是在课堂中结合学生表现,灵活选择、弹性安排、动态修改。一个富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总能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促进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里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探索。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