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红色作文与精神生成

作者:吴卫新




  作文从原本意义上来看,它应该是客观世界与内心精神世界产生碰撞后的一种心智反映,是沉淀(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与反刍(思辨感悟)的结果呈现,是自主地、自由地构筑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它所展示的不仅仅是属于物质层次的语言文字本身,还应该有属于精神层次的心灵折射。它不是一种只有简单技术含量的纯粹技术行为,而应该是精神层面下的极具个性化的语言行为。新课标也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由,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是在应试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的今天,作文已经被充分功利化了,再加上处于多元而又浮躁文化时代,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还受着快餐文化和游戏文化(如韩剧)的夹击与侵扰,写作已经变成非自主化、模式化、空壳化的文字行为,因此,学生作文的精神缺失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正是由于空间(写作自由)、激情(写作欲望)、沉淀(写作积累)和指向(写作目的)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与束缚,导致学生首先是不愿意写,其次是写出的文章绝大部分要么是游离生活、游离自我、游离精神的应付之作,要么是打着“创新”的幌子其实是无物、无核甚至消极低俗的东西,为作文而作文,字里行间看不到学生朝气蓬勃的身影闪烁,也看不到情感真挚的感悟与体验;没有富有个性的见解,也没有鲜明的价值评判;没有表现出一个立体的人对社会、自然、人生应有的关注与思考,有的只是“假、大、空、花、浮”,重形式不重内容,重文字不重精神。于是无病呻吟、空洞无物、思想偏激、花里胡哨、矫揉造作便成了通病。总之,缺乏应有的生活厚度、应有的文化传承、应有的生命律动和应有的精神反映,使文章只有文字堆砌,而没有生命与精神的建构,这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姑且不论文学需要灵动的生命,就是精神也不要把它理解为高深莫测的词语,作为一个立体的活着的人,不能只有知识,总要那么一点精神支柱;不仅需要知识武装自我,还需要有精神来升华自我,文如其人,时下的文章又能让我们看到什么呢?。
  借用钱理群教授的话说就是“开花季节的他们遭遇了精神的旱灾”。其后果也许不能仅仅从作文或者现在这两个狭窄的概念里审视其负面影响,我们无意用作家的标准衡量学生写作,更无意用人文枷锁来框限作文教学,让作文承起过重的“道”,我们也姑且不论学生不会作文还能不能叫学语文,毋庸置疑的是,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处于塑型阶段初中学生的人格、道德及其整个精神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文章是生活阅历、知识储备、语言表达与道德境界的综合反映,是思想的载体。书读多了,文章写好了,其做人的标准也在无形中得以提高,人品自然会变得高尚。品格高尚的人,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是给人以真的启迪,或给人以善的感染,或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作文与做人是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的。如果学生写出的作文都是些靡靡之音,或者空洞无物的“骗分之作”,我们就不能不审视今天的作文教学了。
  在功利色彩愈来愈浓重的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有些变质,甚至有的老师已经喊出了“一生只要两篇作文(中高考)”的口号,作文的指向非常明确,完全是想着如何在考场作文中博取高分。这样终极目标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出在过程,如果长达五、六年的习作过程都是很无趣,很痛苦的,都是在做着玩弄文字和外包装工程,把创新当成只有简单的技术含量的文字行为,没有将自己融入生活,不能显现自己的个性与活力,那么不要说这终极目标能否真实现,其恶果也不仅仅在于徒有其表的文章大量出现,最重要的是学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和快乐,这对作文教学来说是致命的。尤其是初中阶段更是成了重灾区,看看书店里那些标榜着“满分”的中考作文吧,有几篇是有“物”之文?有几篇让人看的到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写文章?绝大部分要么是些花里胡哨的“空壳文”,要么是毫无生气的“木乃伊文”,而阅卷老师还不遗余力地给出高分,这对作文教学的影响实在值得思考!
  “有形无物”“有文无人”“有人无神”的文章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无力做颠覆性的改变,但是我们有义务去做力所能及的纠正!让绝大部分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在自由为文的同时继而彰显生命与精神的痕迹,我们要以前者为基础,然后在我们指导下让后者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这不但对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与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意义重大,而且突破作文教学的本身,将会对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乃至在提高道德修养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红色作文”的概念。红色代表热情与奔放,它是一种容易让人激情澎湃、催人奋进、让人激昂往往彰显向上美好的正面颜色。而且很容易让人想起跳动的火苗,它给人的感觉更是那样的向上、是那样的充满激情。我把它套用到作文教学中,是取其热情奔放和升腾的动态感觉来要求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应有的心境,在此浓烈情感与心境支配下进行写作,只有这样的全程心境,才能还原作文本来的定义,从而来抵制萎靡、浮躁、唯心、同脸和编造的文风。红色作文的要义就是尽力创造相对宽松的、淡化功利和有阅读氛围的外围条件,让学生产生犹如烈火燃烧般的写作激情和冲动的表达欲望,并在这基础上逐渐提高要求,引导学生保持火红的心灵热度,积极关注生活、自然和人生,敢于个性化地表达个体生命的真切体验和不受羁绊的思辨感悟;表达的时候感情是真挚的,为文的指向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最终达到在丰厚的文字里看到生命轨迹和精神痕迹。总而言之,从动笔之前的冲动、到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情感的迸发、性灵的独抒、再到生命与精神的显现,始终充满红色般的激情,都是炽热的、浓烈的,红色的心境是为红色的作文做着全程的准备。其核心和最终指向就是精神生成,而核心的辐射源便是在外围的作用下内心所产生红色热度。
  这里要说明的是,清华附中赵谦翔老师早在1993年就针对“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诀窍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写作套路提出“绿色作文”的概念,它强调真诚地反映生活和内心的感受,摈弃刻意的矫饰与编造,学会用心灵去感悟人生,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了然于字里行间,情动于衷而形于文。虽然这与我们的课题只有一字之差,但研究的重点不同,他强调的是“天然,率真的回归”,写纯净的文章,而我们的课题着重研究如何从兴趣开始一直到落笔成文都保持“火红”的激情,始终强调要有心灵的热度,都是热情奔放,它是个性、生命和精神的辐射源,试图从心理的层面上找到症结和解决的办法,强调表现厚实的生活的同时,更要在字里行间看到生命与精神的痕迹,使文章不再游离于生活,游离于写作的主体。
   “红色作文”的另一个初衷是想借助课题的“东风”,让学生从荒芜的阅读沙漠或者快餐文化的包围中能走出来,多读文学作品,增强文学营养和文化底蕴,因为学生阅读面的狭窄,阅读层次的浅陋,是学生人文精神匮乏的重要原因,我们要追本溯源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的作文更显灵动,在他们的作文中能看到习作主体的踪影及其应有的生命和精神印痕呢?我们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四个方面其实也是四个纵深推进的过程,而且每个方面其“红色”内涵都是不尽相同的。
  首先是要给作文松绑,还原其本义,让作文揭去神秘的面纱,走下高不可攀的神坛。淡化其功利色彩,突出作文的自主性;淡化作文神秘色彩,鼓励学生能言就能文,能思就能文,我手写我心,即可为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老师方面,首先要较大程度地改变教师的作文教学观念,在作文教学中逐步强化红色概念,把精神生成逐步提到作文指导的一个更高层面上来。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摈弃以知识性为主的纯粹技术教学行为,转化为引导感悟式的教学行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