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关于教案的几个问题

作者:韩天德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案是教育者引领学生分析、探究、处理、整合知识信息的指导和组织方案,更是学生群体探求知识奥妙追求美好未来的学习策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惟有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并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身心方才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方能呈现激活之势。从这一认识出发,教案作为教育者的心智成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为了学生。其好与坏,发言权当在全体学生;其编撰权,学生也自然有一份。本文拟就教学管理中关于教案的几个误区,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 关于教案有没有固定格式的问题
  
  长期以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对于教案限定了固定的格式。这种格式源于受凯洛夫《教育学》影响的各种版本的《教育学》,在其中的《教学论》部分,它规定了完整的教案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等。并且,有些学校还规定,教案必须提前一周完成,同时还要有领导的签字,唯有这样,才算是合格的教案。在这个方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1. 教案是什么?这是一个首先要回答的问题。首先教案不是一件按照要求制造的产品,它是一种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教案怎么能有统一固定的格式呢?教案的格式应和学生的实际相一致,应该是千人千案而不是千人一案。另外,要求教案在一周前就准备好,并且要由领导签字批准,这根本就没有科学道理。教案是对学习的准备,怎么可能在一周以前把学生的情况预计准确呢?反过来,如果在一周以前就设计好了学生的活动,那上课岂不就成了对学生的机械的灌输和刻板的训练了?换言之,教学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必然使课程内容突破其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创新、开放的广阔天地,是教学的创新品格趋向充分表现的极致。
  2. 别人设计的教案是否通用?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笔者亲眼见到,在许多学校每学期开学时,在给老师领课本的同时,还要领教案书和教案本,其中教案本是用来抄教案的,教案书是用来被抄的。教师必须完整的在抄和被抄的对象之间活动,不得越过雷池一步,否则被认为是不标准的教案,相应的一系列后果也会随之而来。在笔者见过的一个农村小学,由于教师少,一个教师在学校要代八门课,这八门课也要求必须有“完整的”、“标准的”、“规范”的教案,为了应付检查,教师在每时每刻都在抄教案,甚至包括在课堂上有时也要抄教案。象这样,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设计教学呢?既然教案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准备的,那别人怎么可能知道你的学生的情况呢?因此,笔者认为,教案应该是自己设计、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完成的,而绝对不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走。
  3.写教后感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写教后感就是将一节课后的得失成败写下来,也可以把一节课上发现的问题和一些灵感写下来。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教师随时总结经验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对于同时担任几个平行班课的老师,为下一个班的课提供他山之石。这既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又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我们为什么不提倡呢?教案需要革新,那种“抄了一辈子教案”的教师,那种“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课相似”的教师,肯定不会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应该先从教案起步。首先在形式上,革除“八股”式的条条框框,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格。
  
  二、 关于教案到底是为谁而写的问题
  
  教案到底是为谁而写的问题,这是关于教案的一个最本质的问题,即教案到底是干什么的问题。长期以来,往往把教案的作用简化为两种,一是教师上课时的依据,当然就包括了教师传授什么、如何传授等等内容;另外一种就是为了应付检查。这当然就包括了领导所要求的形式、内容等等。
  教案应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一种预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案必须要考虑学生的需求,教案应成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构新知识而准备的教学资源,它是合理、科学、高效地配置教学资源的方案。同时,教案也是为教师本人而准备的。它是教师经过对学生、对教材、对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和最佳配置的一种工艺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时教师的提纲。同时,它也是教师的知识源,教师可以把预先准备的、在教学活动中可能用到的知识储备在教案上,以便在用到这些知识时可以随时查阅,因为有些知
  识教师和学生不可能都能记住,有些知识也没有必要记住它们。
  
  三、 关于教案在编写过程中要不要学生参与的问题
  
  长期以来,教案是教师的秘密,是回避学生的,即学生只有按照教案的规定服从的责任,而没有参与教案制作和编写的权利。
  教案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设计的一种方案,它就需要教师在准备时反复思考、反复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与其这样闭门造车,为什么不事先向学生了解、与学生一体座谈讨论他们的情况和实际需求呢?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舞台的主角。很难想象,一个只有教师一人闭门造车、一厢情愿抛出的教案,何以去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全班学生的创造潜力。因而,一篇好的有份量的教案,必然是师生共同揣摩、双向交流、相互沟通的产物,是师生群体的意志,而绝非教师单向意愿、个体所为。如果我们把教学的重心回归到由“我要给学生教什么”转变为“学生需要我教什么”上来,我们还会在教案的准备过程中回避学生吗?我曾经在自己的教案准备过程中尝试过这种做法,在“备课”前,利用自习时间和学生互相交流,了解他们对即将学习内容的实际需求和他们的实际情况,也可以用一部分学生,让他们了解学生的情况,然后反馈给教师。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四、 关于教案的产权问题
  
  长期以来,关于教案的产权问题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见到过这样的情况,在学校检查完教师的教案之后,往往就把教案给随便扔了,对于教师和学校,都认为完成了一个任务,很少有人过问教案的归宿应该是什么。当然,如果把写教案认为就是为了应付检查,那也就可以理解。但如果对教案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认为教案就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那就应该深刻反思了。
  教案是教师个人的知识产权,在教案中的许多教学设计、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的分析、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等等,都是教师心智的结晶。也有人认为,教案的产权是属于学校的,因为教师是在学校提供的条件下工作。但笔者认为,就是因为学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教师才有可能在这个学校工作,学校也才是个学校。和工厂不同,在学校中,尽管提供的条件是相同的,但教师劳动的成果是有差别的,因此,教案的产权仍然是教师个人的而不是学校的,教师的教案这一知识产权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切实的保护。
  
  五、 关于新旧教案谁好谁不好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中小学,有一个大家都已经十分熟悉而习惯了的规定,那就是每学期教师都要写教案,并且学校规定每次的教案必须都是新的,不能用以前的旧教案,甚至为了防止教师用旧教案来“充任务”,学校往往想出了好多办法,比如在教案的每一页写上日期、盖上官印等等,真可谓“法网恢恢”、十分周全。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个教师在每学期都有新的教案,其中有的是在备课时写的,而有的则是为了应付检查,把旧教案抄到新本子上,甚至每年教某个年级的教师也必须如此。笔者认为,这种每个学期都必须要有新教案的做法是不妥当的。教师上课不能没有教案,也不能永远使用一本老皇历。但是,每次的新教案也并不一定就是好教案。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应该是在思考中教学,在教学中思考的。他把思考所得、把每次的经验教训很及时地写在教案上,这是他的心血,是十分珍贵的财富。编制教案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基础,是必做的工作,是教师备课心血的结晶。教师在备课时要研读课程标准、教材、各类教学参考资料、学生学习情况记录等,还要准备、设计、制作各种教学课件,这些都离不开动笔写一写、画一画,其实这些可看作最原始的教案或教案的雏形。教师经过设计,形成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基本程序和内容,写在纸上,即使到了这一步,也不是一锤定音,很多教师还要反复推敲、修改。如果强调教案的工整、项目的完备、字数要多,等等,则会挤占教师备课时深入思考的时间。实际上,备课的关键是教师不断广泛深入地思考,书写教案不过是教师思考条理化的文字外观。如果缺少应有的思考,没有了教学研究,一味去照抄、模仿、应付,这样的教案就是一纸空文了。绝大多数教师备一节课至少上两次课,当第一次上完后,会有新的发现,如备课中未想到的地方、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教学机智的发觉,等等,这些新变化必然成为下次上课必须修正的地方,有心的教师都会在教案上体现出来,绝不会放弃在实践中发现和感悟的教学经验与思想。而且教案的这一部分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完成的。
  因此,笔者认为,只要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要求、评价制度等没有太大的变化,教案没有必要年年重写,完全可以在原始教案上修改加工,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又能很好地借鉴原来教学中成功的经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教师,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同样也不应有完全相同的教案。备课写教案,每个教师都应该写出各具特色的作品。教案主要是教师自己用的,只要教学成功,就是好教案。检查教案要看教案的实质内容,要看是否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要看是否提高了教学质量,要看是否有所创新。
  
  六、 关于电子教案算不算教案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许多学校被广泛地使用,教师在备课时使用powerpoint制作教案,使用演示文稿,使用幻灯片,使用投影设备进行教学。由于这些电子教案的直观性和声情并茂等特点,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但在许多学校,检查教师的教案时,往往也要求教师要有完整的、手写的教案。因为许多校长认为,只有这些手写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教案,只要有了手写的教案,就说明这个教师是认真的。因此,许多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应付这种形式,就放弃了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而沿用一支粉笔和一本教案本,再加上一张嘴巴,而花了巨资购置或靠捐助的许多先进教学设备,就只有被参观或在领导检查时展示这一种功能了。此外,有些教师使用了现代教育媒体进行了教学,但在应付检查教案的时候,还要再手写一遍。还是像前面所说的,如果我们正确认识了教案是干什么的和教学是干什么的,我们还会这么做吗?正如有些校长说的,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有些教师是落伍了,但是,校长队伍的落伍则更应该引起关注。因为在我们现行的制度下,干到校长这个官位上,便自然的就成为教育专家了,而在“官”和“专家”的双重领导下,教师还有自主权吗?因此,校长队伍的落伍,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