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破解课外阅读指导的死结

作者:陈万勇 黄志铃




  阅读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还是一种心理活动;阅读所达到的效果不仅与基础积淀、思维能力、阅读方法等紧密关联,更与阅读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把阅读当作一种纯智力活动,多在阅读方法、阅读技巧上下功夫,忽略了阅读心理的研究与指导,以致于学生阅读心理的马达根本未能顺利开启并运转。马达不能提供强劲的动力,无论车手的技术多么精妙,无论教练的指导多么得法,所有的东西只不过是附着在马达这张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最为有效的阅读指导莫过于直击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开足阅读心理的马达。
  
  一、 阐明阅读的意义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这是汉代淮安王刘向对于读书的认识。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是莎士比亚对于读书的认识。
  “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这是爱迪生对于读书的认识。
  “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书的认识。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这是陶行知先生对于阅读的认识。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这是朱永新教授对于阅读的认识。
  阅读之于人的意义,先贤多有精辟的论述,学生可能也会有所知晓,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不遗余力地宣讲,既要讲深、讲透,让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更要讲活、讲美,让学生有清风拂面之爽。对学生阐析阅读对于现代公民的重大意义,以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对书籍的渴望和喜爱,让他们理所当然地把阅读作为人生的第一大事烙进心灵,让他们义无反顾地萌生“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阅读内驱力。
  
  二、 净化阅读的目的
  
  以阅读目的为标准,中学生的阅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消遣休闲型。这种类型的学生一般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他们往往把阅读当作一种消遣或者休闲的方式,不择对象,不讲质量,随便翻翻,以此打发时光。
  2.猎奇觅艳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具某种特定的阅读目的,多以满足固有的兴趣为出发点来选择书籍,或痴迷武侠的情节,或沉溺言情的缱绻,或追求破案的离奇,或喜欢漫画的搞笑,陶醉其中,乐此不疲,只求一时的感观刺激,缺乏深层的思考和借鉴。
  3.了解信息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通过阅读来获取所需的信息,大多以报纸或时尚类杂志为阅读对象(为获得某种信息而进行的专门阅读除外),或读时事新闻,或看文艺动态,浏览扫描,走马观花,印象较为浮浅,实际收益不大。
  4.增长学识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目的,一般都有一套较为系统、科学的择书标准,博而不杂,精而求深,读而有思,思而致用。
  5.涵养精神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具有鲜明的阅读指向,他们不但通晓经典的书目,也能及时地知悉最新的图书动态,并从中选取精粹的、有品位的书籍来阅读,且能主动参与而入其中,积极思考而出其外,专注持久,活学活用。
  从上面的分类可以看出,阅读目的不同,阅读效果也必然迥异。就实际情况而言,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属于前三种类型,增长学识型和涵养精神型的阅读的比例远远不足。因此,在日常的阅读指导中,我们应该尽量引导并帮助学生净化阅读的目的,过滤、剔除那些错误、杂散、低俗的阅读目的,树立正确、纯粹、高雅的阅读目的,从而增强阅读的科学指向,以收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三、 激发阅读的兴趣
  
  心理学家洛厄尔(E.L.Lowell)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选择两组成就动机强弱不同、其他条件基本相等的大学生作被试,要求他们将一些打乱了的字母构成普通的单词(比如用w.t.s和e构成west),以比较其学习效率。结果表明,成就动机强的学生在测试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的程度明显优于成就动机弱的学生。由此不难看出,阅读动机与阅读效率有着明显的正比关系。所以,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我们应该尽量调动学生的阅读需要,增强学生的阅读动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快乐、获得美感,进而增长知识、涵养精神。
  在这方面,犹太民族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据传,犹太民族具有一个古老而富有传奇的规矩:当孩子还在吃奶的时候,年轻的父亲就会把书蘸上蜂蜜,让孩子去舔尝,渐渐地,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便烙下了一个难忘的信念——书是甜的。书是甜的,一个多么富有诗意和智慧的信仰,一个多么纯粹而高尚的追求,正是凭借着这个悠远而伟大的信仰和追求,一个消失了近千年的古老国度又奇迹般地复活在环境恶劣的中东沙漠中,并迅速地崛起,成为镶嵌在欧亚交界处的一颗明珠。
  相较而言,中国人把读书看得太苦。我们总是习惯用“头悬梁、锥刺骨”来劝诫学生,总是喜欢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勉励学生。苦口的良药固然利于疾病的治疗,甜口的良药不仅利于治病,也更利于怡心。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张旗鼓地向学生灌输“书是甜的”的理念,为什么不理直气壮地引导学生形成“书是美的”的信仰?我以为,一旦学生真正把阅读当成一种乐趣、视作一种享受,它所产生的能量将比所有的阅读指导都来得快捷、来得有效!
  
  四、 培养阅读的习惯
  
  查尔斯·里德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应该站在较高的视界为学生播下一种阅读的思想,并敦促他们形成优良的阅读习惯,唯其如此,才可能收到理想的阅读效果。一般来说,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六方面的阅读习惯。
  一是快乐阅读的习惯。在阅读时,一定要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书籍,并把书籍当作是产生快乐的源泉,这样,阅读的效果自然十分显著。相反,带着一种不悦的情绪读书,把书籍视作一种负担,其收效之微也就自不待言。
  二是有意阅读的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面对同一件事情,有意与无意去做,其结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意阅读由于精神较为集中,注意度较高,信息刺激也相应较深,其效果也就显著优于无意阅读。
  三是专注阅读的习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惟有专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学问上,才能事半功倍。”读书要尽力排除杂念,尽量少受外界干扰,即使受了干扰,也要抵制诱惑、纯净大脑,专注于“别问我是谁,请让我面对”的书香世界。
  四是持续阅读的习惯。清代学者陆陇其指出:“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工夫只在绵密不间断,不在速也。”读书在于积累,一滴水不可能穿石,一日功不可能砌好长城,惟有锲而不舍,方能金石可镂。
  除此之外,还应该指导学生养成广泛阅读和精深阅读的习惯。广泛阅读和精深阅读各有优劣:前者有利于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增加人生感悟,但容易导致浮浅;后者有利于拓展思维的深度,培养钻研的意识,积淀人生智慧,但容易限制眼界。
  
  五、 强化阅读的理念
  
  1.学会选择,以好书为师友。“选书应和交友一样谨慎,因为你的习性受书籍的影响不亚于朋友。”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坏书犹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读书一定要有所选择,要引导学生远离粗俗,亲近经典,以好书为师友。
  2.学会思考,读而不思则惘。法国思想家卢梭在谈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读书就是要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如果没有思考,不加辨别,“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相反,如果勤于思考,善于质疑,“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
  3.学会吸收,不动笔墨不读书。哲学家培根认为,“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面对上代传送下来的“珍贵的货物”,我们绝对不能草率地对待,而应积极地加以吸收。如果只求一目十行,不求学有所得,只是盲目地追求知识的数量,而不重视学习的质量,那些暂时掌握的东西,那些最有用的东西,往往很快就会忘掉。因此,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读书须动笔,无笔不读书”的理念,养成随时提笔在手,及时地划一划(划精彩处)、摘一摘(摘精美句)、写一写(批注、评点或读后感)的好习惯。
  4.学会运用,死书读活长精神。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读死书,应该把书读活。所谓读活,就是要读而有记,读而有思,读而有疑,读而有悟,读而致用,让阅读成为知识的发酵剂,让书籍成为灵魂的营养液,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生命行走的能量,让人生变得更加轻灵、丰润、华美、高尚。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