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对政治课德育功能实效性的思考

作者:顾爱军




  随着信息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传统德育观念的束缚,信息网络化和教学形式的封闭性的矛盾,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等都严重地影响着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在新的形势下,中学政治课如何在德育创新中走出困境,已成为中学政治课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
  德育是思想政治课的第一要义。中学政治课德育实效,是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新的形势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受到很大的冲击。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实效性不高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面临许多新问题。
  一是德育目标难以实现。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力求德育目标的理性化,试图从社会制度的高度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而德育的受教者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个体,有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对问题的认识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与见解。理性化的德育目标很难被不同现实个体普遍接受,使政治课的德育目标往往流于形式。根据教材内容确定的德育目标有很大的局限性,限制了德育内容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大大地削弱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二是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政治课教学变成了空洞的说教。理论脱离实际,使政治课教学失去了说服力,学生很难相信政治课教学理论的正确性。理论化、系统化的德育内容往往是从理论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些本来在学生心目中就缺少感性认识的观点又和复杂的社会现实存在很大的反差。政治课讲社会主义优越,而现实中社会主义优越性一时又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政治课要求树立集体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社会上不正之风还盛行,以权谋私、行贿受贿、制假卖假的现象又屡禁不止,这使学生的政治信念产生了困惑,特别是社会信息的网络化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使政治课教学遇到了新的挑战。
  三是正面说教与纪律束缚相分离。政治课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教学和辅导的形式进行的,通过正面教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疏导,启发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认识,对学生缺乏一定的约束力和警示作用。教育与评价的分离,说服与约束的分离,使政治课的德育工作苍白无力,政治教师只能说说而已,并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四是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冲击。多媒体虚拟技术在网络上的应用,使学生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一些虚假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站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极大的消极作用。网络上低级的信息和图片,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都会使一些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错位,道德认识产生偏差,认为追求金钱是社会的时尚。这也使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
  
  思考之一:要处理好教学和德育的关系
  
  政治课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的特殊形式。政治课加强德育,既要考虑德育目标和学生思想实际,也要考虑教材的知识体系。不能忽视德育,把政治课上成只讲条条的空洞理论课,也不能片面强调德育而抛开教材的基本知识。应当处理好知识教学与加强德育的关系,充分发挥教材的德育优势,利用教材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去有目的、有计划地确定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把政治课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
  首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去确定德育目标。在政治课教学中,一方面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另一方面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的德育目标。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根据教学内容去确定德育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实际,结果确定的德育目标尽管与教学内容相统一,但很难收到德育效果。如高二的人生价值观教学中,既要从教材出发,选择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的德育目标,又要根据学生对市场经济的不同看法和不同金钱观去进行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道德教育。
  其次,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现行的中学政治教材经过多次修改具有很强的教育性,为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提供了良好条件,但要不断提高政治课的德育效果,还必须充分利用、挖掘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在进行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基本知识和原理去认识社会和分析社会,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如在讲阶级、国家、民主、政党、专政这些基本概念时,要抓住阶级性这一本质属性,教育学生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党制度的本质区别。
  
  思考之二:紧贴社会“热点”,增强德育实效
  
  社会热点是社会和学生十分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既是社会重点,也是社会敏感点。对社会热点问题在政治课上解释透了,学生信服,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反之则会产生逆反心理,出现负效应。当前政治课教学中,主要应联系如下几个方面,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一是紧贴时代,进行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和认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不正之风和党内的腐败现象是政治课进行德育教育的一大难题,也是社会的一大热点。政治课要从正面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教育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但社会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敲诈勒索、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却又影响着正面教育的德育效果。政治课必须在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传统与开放的矛盾中,紧贴社会实际,选择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运用教材的原理去引导学生克服错误认识。如在《生活与政治》的政党制度教学中,我们大胆地联系党内腐败现象这一热点,运用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领导核心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讨论三个问题:第一,党的领导是什么样的领导;第二,党内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第三,如何才能消除这些腐败现象?通过讨论分析,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党的领导不是包办一切,而是政治、思想、组织领导,党内出现腐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也不是坚持共产党领导的结果,而是剥削阶级腐朽思想和我国经济体制不健全造成的,只有通过深化改革,通过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消除这些腐败想象。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反腐败斗争就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
  二是加强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政治课不仅要进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教育,更要重视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克服不良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等。但一部分中学生却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讲话不文明,抽烟喝酒、打架闹事在学校时有发生,有些学生还参与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在政治课教学中要联系学生这些思想实际,根据不同年龄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初中生要是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教育;对高中生要进行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教育。去年我们在教学中联系学生中出现偷窃现象的实际,专门开展什么是高尚的道德行为,青少年学生应当养成什么样的文明习惯的专题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思考之三:把德育寓于政治教学各个环节,做到德育系列化
  
  政治课教学是由备课、上课、辅导、考试等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要提高政治课的德育实效必须把德育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德育做到经常化、系列化。
  备课。要结合教材内容确定德育要求和德育方法。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备知识、备教材,同时也要备德育。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去安排德育内容。如在《生活与政治》的“一国两制”这一课时中,备课时就可以有目的安排邓小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对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贡献的有关德育内容。只有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进行德育才能得心应手,避免德育的随意性。
  课堂教学。要把知识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去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从正面入手提高觉悟,明辨是非。如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教学中,课堂上可以运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优越性和非公有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课外辅导和考试。在课外辅导中把德育寓于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中,学生既感兴趣,又能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组织社会调查,举办各种讲座,开展政治小论文评比等多种形式,结合教学进度进行道德教育。如在进行民族团结教学时,我们举办了“西藏铁路与祖国的发展”的专题讲座;在讲价值规律时,组织学生去商品批发市场参观调查,既理解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又能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的繁荣。在编写练习和试题时,也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编写一定份量考查学生明辨是非和思想觉悟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实践证明,中学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在新课程实施中,政治课必须坚持德育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紧贴社会和学生思想实际,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