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调查研究

作者:安宝珍




  一、 问题的提出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社会责任感则是人们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或者说是一个社会成员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及使命的态度。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存继的基石。要求社会中的个体对每一种行为表现都应当选择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有利的,舍弃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有害的,并始终为有利于社会的事而不懈努力。年轻一代他们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因为它是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一种强大的内动力。作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是他们逐步成熟的开始,因此如何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使他们关心社会的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感,是我们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人查阅了近年来的研究文献发现,研究者更加关注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现状研究,而对于初中生的相关方面的专题研究则非常之少。从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研究结果来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水平并不容乐观,问题很多,虽然很多研究也都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对应的措施,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并非在大学才开始,它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工程,需要在各个年龄段都来关注,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了解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并提出一些措施,以期能够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注意培养、保护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尤其在目前明显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不论学校和家长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关心的是将来能不能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对学生的良好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持轻忽的态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 研究方法
  
  1.被试。本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两所中学分别选取了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各两个班共409名学生,共发放问卷409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401份。其中男生200人,女生201人;初一145人(男75人,女70人),初二137人(男68人,女69人),初三119人(男57人,女62人)。
  2.研究工具。(1)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表的附加量表“社会责任感Re(social responsibility)”。本量已经过重复测验,交叉测验,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被广泛使用。原设计受试者条件为年满16岁,具有小学毕业以上的文化水平,但许多研究者认为如果受试者合作并能读测查表上的每个问题,13-16岁的少年也可以完成此测验。而且我们在测查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障碍。本量表共566道多相个性测查题目,本研究选用其中关于社会责任感测试的32道题目。评分方法为是、否题,符合标准的得1分,不符合标准的得0分,最高分为32分,最低分为0分。得分高说明能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任,可靠,可信任,有整体观念和对集体有责任感。有固定的价值观,对伦理道德等问题较关心,有强烈的正义感,能高标准要求自己,厌恶特权和不公正,强调自己所担负的责任,自信。得分低的表示不愿意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任,缺乏可靠性、可信赖感和对集体的责任感。价值观易受人们影响而改变。
  (2)学生的学业成绩我们取三个年级学生2004-2005第一学期的期终测试的综合成绩,并将其转化为标准分数。
  (3)数据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由SPSS处理。
  
  三、 结果
  
  1.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总体状况
  
  从上表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整体水平为中等,如果以百分制来计,大致在及格线水平。
  2.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年级、性别差异。(1)从性别差异来看,F=3.168,df=1,p>.05,差异不显著。但一、二、三年级的共同之处是女生的社会责任感普遍高于男生。
  (2)从年级差异来看,F=4.931,df=2,p<.05,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S-N-K法多重比较发现,在初二和初三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初二、初三和初一年级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和女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
  (3)年级和性别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3.初中生社会责任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初中生社会责任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积差相关系数为0.218(t=4.436,p=.000),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低相关。
  
  四、 讨论
  
  1.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总体特征。总体上看,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的表现水平并不高。这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与其年龄有关。初中生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成人的意识逐渐明显,希望社会、学校、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也希望能够像成人一样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独立的自我意识很强烈,但由于身心发展并不真正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还较低,可能会表现出片面地强调自我,而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也就无法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生活空间的局限。现在中学生的生活大多局限于学校,社会生活阅历很有限,判断是非能力较低,对社会生活的真正了解不多,而且留于表面,不能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实质,不能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体验来承担责任和懂得责任。
  (3)家庭生活的影响。现在大多数家长想让孩子上重点学校,又苦于孩子学习负担重,更是包办代替,本应孩子承担的家庭责任,也由父母承担了,这就更限制了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的提高。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抑制了孩子自我生活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4)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它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舆论气氛中产生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仅使人能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而且能体验到承担这种责任所带来的愉悦感;不良的社会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会使初中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或者放弃自己的责任,体验不到放弃责任的羞愧,当然更不能形成稳定的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当今信息、媒体相当开放的现代社会,面对价值多元的、良莠不齐的社会大环境,如何保证学校教育的正面的教育效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2.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年级发展趋势分析。从年级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反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可能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1)其心理发展的规律使然。初中阶段是一个独立性逐渐增强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认识到了独立的自我,而且为了使成人重视其独立性,他们会盲目地强调自我,彰显自我而无视自己的责任;初一年级的社会责任感水平明显高于初二、初三年级,主要是刚刚小学毕业,以他们的道德推理的发展水平来看,在很大程度上还把道德规则看作是由父母、教师等外在权威赋予的绝对的规则,因此他们的价值判断主要来自于学校老师的正面引导,服从老师的权威和外在的规则,保持着儿童的天真和质朴,对来自外部不良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还能采取否定的态度。而到了初二、初三年级,随着自身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和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他们不再把道德规则看作是由父母、教师等外部权威赋予的绝对规则,而被认为是主观的、相对的,可以经过协商改变的。因此他们的道德发展不再像初一那样整齐划一地符合正规教育所期望的价值标准,更容易受来自复杂的社会文化的影响,而放弃以前所习得的道德规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