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解答政治主观题常用的思维方法

作者:陈汉清




  近几年政治高考以材料为载体、注重考查考生能力和素质的主观题,已日趋成熟。学生要想在考试中把政治主观题做好,没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复习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基本政治理论,而且还要帮助学生按照学习与思维的内在联系,逐步形成解答政治试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既是适应高考升学竞争的需要,更是与新的课程改革接轨的需要。教会学生思维应当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普遍的目标,学生应当是一个思想者,而不是一个知识的接收存储器。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好的成绩也不必然意味着思维能力的较强发展。在学习成绩和思维能力之间,思维能力应当是教育永远的追求。
  
  一、 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也叫全面分析法,就是在分析解答问题时运用矛盾的观点,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一方法是针对试题的片面性观点,如内容不全、关系理解不全、原因表述不全等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矛盾分析法在运用过程中,并不一定要否定题目中的结论或观点,而是在承认其合理成分的前提下,指出其片面的一面,并补充还应从哪些方面加以认识。
  在政治课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种思维方式确定后,它会长期左右人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初中较少接触和思考比较复杂的问题,对是否问题的判断常简单地进行肯定或否定,要么对要么错,非此即彼。这种简单思维方式在进入高中接触较复杂的问题时,常使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当然在解答政治主观题时,学生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而不会把二者结合起来。
  例如:2005年江苏高考卷第35题,针对近几年来,有些中学生以穿名牌、用名牌为时尚,召开主题班会,请运用经济学知识,谈谈自己对这一消费现象的看法。许多考生仅仅回答了“消费应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不应该盲目追求名牌、互相攀比”,而没有从“名牌消费”的利和弊两方面展开思考、分析,因此,答案中就漏答了“名牌产品的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自主选择权是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力”等另一思路。矛盾分析法在辨析题的解答中最能很好体现,辨析题的题目一般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的关系作出一种界定,这种界定可能有正确的或合理的成分,同时又是有缺陷的或错误的,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要求是:论证正确点,分析错误点,澄清模糊点,补充不全点。
  
  二、 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法的思维特点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设问的形式诸如材料说明了什么经济学道理、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反映了什么政治常识理论之类的题目就要运用归纳法解题。运用归纳法解题,要遵循从个性到共性、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原则,要注意材料与观点在内容上的对应性。我们老师应强调有的材料可体现出若干个观点,需要逐一列出;有些观点需要自己去综合和概括。这就要因题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2006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第38题是一道政治学科内的综合题,它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组织、归纳和综合所学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问题的创新能力和评价能力。该题围绕防控禽流感和天花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的事实,要求考生分别从政治常识、哲学常识两个角度来作分析。该题第一问设问明确,定出“如何”两字,构思精巧,有较强的综合性,当然也有相当的难度和区分度。所给的答案简洁明了,紧扣题意,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素质教育的命题。要认真履行防控禽流感的大国责任中,归纳出两个方面的职能,即我国应对禽流感的一系列措施,体现了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在国际社会履行防控禽流感的大国责任,体现了国家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能。学习能力强的考生完全可以从材料中提炼归纳出来。第二问,“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原理”主要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的认识,材料可体现出唯物辩证法观点,需要逐一列出,然后需要自己去综合和概括出: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事物的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平时考生如果能真正理解并善于迁移,该题也是完全可以做好的。第三问,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防控禽流感应有的态度,与第二问紧密相连,有规律性,要遵循从个性到共性、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原则,要注意材料与观点在内容上的对应性,考生可以根据题意从哲学层面上高度概括。
  
  三、 演泽法
  
  演绎法是从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去推知与一般性、规律性相关的特殊的、个别的对象的思维方法。应该用演绎法题目的设问形式通常是:“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某某观点(原理的)?”用演绎法解题要遵循从共性到个性、从普遍性到特殊性的原则,将理论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演绎法首先要审清题目所涉及的原理和观点是什么,这是分析材料的前提。其次恰当地分析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就是阅读材料、归纳材料、处理材料的有机统一过程。我们老师应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对材料进行归类、筛选,抓住有用信息。
  例如:2005年广东高考政治试卷第35题,作为近年来高考中比较常见的演绎分析题,与归纳法在思维方式上是截然相反的。它要求由一般观点出发具体阐释其在材料和事例中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考生既要熟知这一基本观点的有关内容,又需要把具体观点与材料中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题目两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反贫困战略的转变及其取得成效的历程,蕴涵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体现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或矛盾的特殊性。题目设问句及答案中要说明“怎样体现”,考生在考虑时就要多方面去考虑,然后结合材料作答,这样准确率比较高。组织答案应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法规则,先列观点,后对应材料。
  
  四、 逻辑分层法
  
  逻辑分层法就是运用逻辑知识对所要评述的观点划分层次,并逐层评析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解答观点评析型主观题,可以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不至于遗漏答案要点。我们老师要告诉学生高考试题要求回答问题,不仅要正确全面,还要条理清楚,合乎逻辑。因此,运用逻辑分层法首先要在对所评述的观点进行仔细辨别、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分层,然后要依据各层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组织、表述答案要点。
  运用逻辑分层法首先要在对所评述的观点进行仔细辨别、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分层,然后要依据各层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组织、表述要点。具体方法是:围绕确立的中心,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相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类问题。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要从几个层面或从几个角度去进行。
  例如:2004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36题:“实践出真知。人们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本题要求考生紧紧抓住实践的概念,运用辩证的观点,对试题进行层层剖析。在辨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思维的清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仅从事实践,未必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二是通过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当然,解答高考政治主观题还需要运用分析综合法、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动态思维等思维方法,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我们老师更应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式,注意克服思维定势,不断拓展“思维半径”,提高思维的灵活性,让思维律动起来,从而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