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易中天现象”对我们的启示

作者:齐美利




  研究中国历史、文学的人,不知几千几万,可有谁享受过被千千万万粉丝顶礼膜拜的殊荣?吃大众文化饭的不知几千几万,可又有几个真正被大众所认可、追捧?易氏不愧是当代大众文化的英雄、文化市场上的天才——靠一张嘴品评历史,一次就拿500万版税的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易氏是第一人。“易中天现象”带给我们的启发是深刻的,特别是我们广大教师更应该以易教授为榜样,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 渊博的知识。“三国”人物众多,事件繁杂,且时间跨度大,而被易中田教授“品”起来,确实条理清晰,脉络分明,起伏有致,收敛自如。再者,不论是在“百家讲坛”侃侃而谈,还是在书中洋洋洒洒,易中天均以其对耳熟能详的经典绝句的巧妙引用,来频频唤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摄像记忆,来勒紧大家对历史人物固有的传统画像思维。比如他以“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换大王旗”来说明既有英雄气概又有浪漫情怀的“三国乱世”时代景象,以“既生瑜,何生亮”与“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驰名品牌”注册标签,三言两语就说圆了周瑜出镜所有代表性情节。其在语言上更是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给人以美的享受。古人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不是偶然的,是易教授严谨治学、长期积累的效果。反观我们有的教师的课堂,为什么组织混乱,难以驾驭?为什么表达不畅,思想阻滞?为什么毫无生机活力、学生昏昏欲睡?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文化积淀不够造成的。俗话说:厚积而薄发。课堂上每位教师要想做到沉着自信,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深入浅出,驾驭和调控课堂上一切突发事件,就必须采众长,酿百家蜜;求广博,读万卷书;重实践,行万里路,做到知识精湛,学识渊博,苦练真功、内功,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位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二、 平等性。平民立场,幽默语言,是易中天大受追捧的主要原因。他和听众完全处于平起平坐的地位,敢于放下架子,甚至没有架子,即在坚持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强调表述方式的栩栩如生,为达到这个境界,他加进去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如在讲解古代谋士的概念时说,“就像现在的什么策划大师啊,什么点子公司啊”,“我被你雇佣了,忠心耿耿给你策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拜拜,我换一个老板”。这些很有现代感的平民化语言,让人听了顿生亲切熟悉之感,一下子就和离自己几千年的历史拉近了距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安详、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同时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独立的生活中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敢于舍弃“师道尊严”的面具,改变原来作为知识拥有者的权威形象,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的研究者,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 以人为本的讲授。易教授在每节的设计上,都非常关注听众的需求,从听众的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听众渐入佳境,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把枯燥的历史通俗化、趣味化,引导人们轻松看书,含笑听课。又如,他应和人们对某些历史人物民间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对比探究欲望,层层推演,分析探究,使听众顿生“拨开云雾见晴天”之感。反观我们有些教师,受“投射效应”的影响,总假设学生与自己是相同的,而忽视了学生特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不能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来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备课从不备学生,不知道学生是什么状况;上课“目中无人”,生搬硬套教案,课堂效果不佳还埋怨学生配合不够……对此,广大教师应像易教授那样,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并把这一教学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多进行“换位思维”,坚持与学生站在同一思维层次,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设计和组织自己的教学。
  四、 巧妙地制造悬念。易中天讲史的方式,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由一个人物牵头带出事件,然后,又通过事件带出其他人物,他是把人和事混编在一起,很难说哪些是讲人,哪些是讲事,每一集都有悬念在里面。他迎合人们对某些历史人物民间形象的质疑,顺应人们对某些历史事件文学形象的不解困惑,来撩拨、引诱人们对其历史形象探究解密的欲望。比较典型的是他在“大江东去”说解“三气周瑜”时,突然峰回路转、抛出悬念,说“历史上诸葛亮不曾气过周瑜,就算气也气不死”。这样一下子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诱使人们急于想知道传统周瑜版之外的真实的一面。
  这让我想起了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善于巧妙地布疑,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归纳等活动方式自己去探求正确答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疑问,整个课堂教学沿着“生疑释疑生疑”这样一个认知过程螺旋式上升,整个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
  五、 幽默感。网上有一条消息说“易迷”大多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是在“戏说”、“大话”的文化时尚中成长的,可以说他们喜欢易中天的话语方式,也可以说易中天采用了他们的话语方式。易教授在品评中的语言非常时髦、幽默,如用OK解释古代的“诺”,把周瑜说成帅哥,“诸葛亮唱卡拉OK”、“关羽要成为爱神”、“韩信是待业青年”,什么“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吗”,“你小子混蛋!我和你是哥们,你居然在皇帝面前说我坏话”,“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这种种妙语,把幽默机智推向了极致。他用现代的语言阐述人物故事,信手拈来,独独行,妙妙语,易记好玩。
  “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为人接受。”易教授对我们的启发是深刻的,那就是我们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机智、幽默,迎合学生的“口味”,能唤起学生的兴致,切忌枯燥、生涩;教育方法要多种多样,灵活多变,要随机应变地处理每个知识环节,巧妙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机智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在批评教育时要因人而异,要多一些技巧、艺术和柔性。
  六、 求异性。虽然历史很鲜活,但我们一直以来的历史教育、历史讲述方式却颇多乏味之处,但易中天当然不在此列。说他是用大众语言把弄文化的第一人,因为他确确实实凭借一张嘴,品三国、品历史、品文化,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易中天堪称大众文化的英雄,文化市场里的天才操盘手。1994年至1995年,因为阅读学术著作的人很少,不少学者为了出一本著作要去找赞助、弄课题费,甚至从自己有限的收入中挤出一点钱。易中天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变换了一条路,走向了一条为大众服务的路子,他跳出历史说历史,绕到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对人性进行解读,把历史人物全部还原为普通人,和观众一样的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的人。
  新课程轰轰烈烈已搞了多年,但改革在许多学校是“雷声大,雨点小”,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一句话,新课程改革只是说在口上、贴在墙上、写在汇报材料上,而唯独没有落实到行动上!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传道、授业、解惑”,传统的教育思想在许多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许多教师坚持认为自己就是知识的化身,自己的职责就是向学生“授业”,坚持“学科本位”,“教师为主”,许多年龄稍大的教师认为,“出窑的砖定型了,咱就这种教学方法,改不了了”。
  “谁不燃烧,谁就会被熏黑。”这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在课改面前,任何一名教师如果安于现状,不注意学习,不与时俱进,都有可能成为课改的绊脚石。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是大势所趋,改革过程中“疼痛”是难免的,但我们不能畏缩,不能被习惯左右。在课改面前,每位教师都应像易中天教授那样,对自身角色重新进行定位,用创新的精神和行动迎接教育观念、教育习惯的挑战。
  再次,易教授还非常具有批判精神,敢于对既往学术权威或已盖棺定论的历史观点和传统见解提出质疑,并以大量翔实的材料为佐证,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比如,批判“三气周瑜”的真实性,澄清“火烧赤壁”、“借东风”等事件,还原了人物的历史形象。这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学术研究品格对于那些只会“教死书”、“死教书”的教师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鞭策。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