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高考是什么?考什么?如何考?

作者:刘 尧




  着千余年统一考试历史的中国,正在酝酿着不经过激烈动荡而消除“全国统一高考”弊端的策略。因为,全国统一高考牵连千万家,不仅考学生,考家长,考社会,也考政府。什么样的高考制度才是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点?高考改革究竟路在何方?高考是什么?考什么?如何考?是我们必须反思的问题。
  
  一、 高考是什么
  
  高考是什么?有人说:高考是人生命运的转折。在学生眼里,是独木桥,是黑色的日子,是挑灯夜战、是奋斗,是出人头地的机会,是失望,是坠入深渊的开始……在家长眼里,是热烈的眼神、焦躁的心态,是坐卧不宁,是孤注一掷,是虔诚的祈祷,是殷切的企盼,是光耀门楣,是疾首痛心……在厂家商家眼里,是无限商机,是大喜过望,是脑轻松,是复读机,是补脑液,是明目器,是高考套房套餐,是高考制胜秘诀……在教师眼里,是安身立命之所,是爱恨交加之地,是升学率,是能力的试金石,是身价的标码牌,是名利的角斗场,是获取“骨干”“专家”“名师”等一大堆头衔的工具……
  高考是什么?还有人说:高考是“独木桥”。在这独木桥上,奔跑着“千军万马”。高考又是“指挥棒”。直至今天,它仍然指挥着应试教育的大合唱。为了翻越高考这座山,家长甚至从孩子幼年起就开始做准备。上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择校,家教,补课,作业,奥数,外语甚至学琴、下棋、画画……都是为了赢得高考!高考还是举国关注、万众揪心的特殊日子。每年高考那几天,政府许多部门来保驾,社会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撑,家人甚至3代人围着一个人转。一旦开考铃响,则校前马路不得行车,周边列车不得鸣笛,甚至枝头蝉儿也被赶跑。其实,今天我国的高考就是一种为高校选拔合格学生的考试模式,表现为文理分科考、3+2、大小综合等等。从“模式”的角度看高考,它从1977年恢复以来谁都不会仅仅把它看作是一种模式而已。因为,在当今中国,在高考恢复近30年乃至历史上更长的科举制度形成的教育环境里,高考承载了太重的负荷,被赋予了太多的功能,被寄予了太大的愿景。因此,它作为一种考试模式已经不堪重负,甚至困顿濒危。
  透过“高考是什么”,我们看到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区分、选拔、评价思想和方法的贫乏;而高考的功能、负载等已经严重超出了它是高校对新生的选拔性考试的基本定位。而当高考被人为地加载上其他功能后,就变得既要区分社会阶层、又要引导基础教育;既要选拔清华、北大精英,又要输送高职高专生源;既要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又要承担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学的就业压力;既要用分数来区分考试人群,又要兼顾无法用考分表现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今天的高考虽然不再是“独木桥”,可是它依然拥挤;今天的高考仍然是“指挥棒”,人们寄厚望于它引导素质教育,高考太累了!这些年来,高考移民、春季高考、院校自主招生、分不同省市划分数线、高考科目设置以及高考中个体或大规模有组织作弊等话题,连年成为热点话题,而改革似乎限于两难。究其原因,在于高考之功能定位不明晰,政府、学校、民众包括社会舆论,都 没有切实为高考减压卸载,让它回归本原。
  
  二、 考什么如何考
  
  自1952年以来,我国高考制度一直就处于一种改革状态。1952年高考设高中所学全部科目,高校根据专业要求,按不同比例计算各科分数录取。由于这个办法不能很好体现各专业的特点,1954年高考科目分文、理二类;1955年又进一步分成文、理、农医三类;1964年再改成文理二类。1977年恢复全国统考,同时恢复文理二类的科目设置。从1997年开始,高考改革有了一个加速的过程。1998年下半年,教育部提出“3+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的基础上,加考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或综合科目中的一门或几门。这种“3+X”方案意在引导中学生在均衡发展的同时能够突出个性与特长,并借此消除中学当中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新方案在1999年逐步推广至全国。紧接着在2000年1月,北京、安徽等省市开始实行春、夏两季高考招生。增加考试次数,其目的也在于减少“一考定终身”的压力;随后两年,春季高考制度推行到上海、天津、内蒙古等省市区。2003年,夏季高考时间由传统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据称这是为了消除炎热天气给考生带来的发挥失常的隐患。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这种自主招生虽然范围相当有限,却预示了高考改革的方向,扩大学校和学生双方面的自由选择权。而到了2004年,教育部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新举措扩大到上海、北京之外的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9个省、市。从这些年的高考改革,可以看出高考制度是在朝着分散化、地方化、多样化的方向前进,让学校和学生享受到越来越多的选择自由。
  但是,改革带来的新问题也接踵而至。“3+X”尽管使得高考大一统的局面开始改变,但同时也带来了操作纷繁复杂和教学无所适从的问题;而两季高考的政策初衷是多给考生一些机会,但是由于春季招考生无论是学校还是专业都不理想,导致考生并不重视;扩大高校自主招生,往往出现进入自主招生范围的考生都是尖子生,最后并不需要降分,而需要降分录取的人却难以进入名单。在此种情景下,高考制度的改革小心谨慎,缓步前进。
  
  三、 高考改革究竟路在何方
  
  对于高考制度该怎么改,众说纷纭。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研究认为,高考要走向“多样化”。考试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现在的高考都是由国家统一命题统一招生。今后可以从全国统一命题到分省命题,甚至可以尝试“招考分离”考试由专业的组织和专家进行,而录取则由各高校自主决定;命题内容的多样化:学生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选择考试的科目。当然要充分考虑到考试成绩的可比性以及考试成本;考试层次的多样化:由现在一次考试变为大学统考和专科(包括高职高专)统考两次高考;考试时间的多样化:时间的多样化不是简单地增加考试次数,变成一年两次或多次高考,它主要是指在全国统一考试之后,各个高校再进行一次单独招考,将统考成绩与单考成绩结合起来进行录取。美国迈阿密大学兼职教授黄全愈主张以“三合一”方案替代现在的入学方案。所谓“三合一”是指既看高考考分;又看高中平时成绩;还看社会活动、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公益义工、工作经历等。以此三种综合成绩来决定录取与否。苏州大学教授苏永新提出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比如可以在高二时考一次,高三时再考两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报考学校;大学要分类,分成国立、省立、民办,考试也要分类;大学应有自己的招生自主权利;改变文理分科的局面。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3月接受采访时谈到,高考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高考本身一定要体现公平性。他还明确表示“高考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还要继续加强这个制度”。不取消高考,并不是不对它进行改革。
  其实,世界各国的考试制度都存在弊端,中国的高考制度也有缺陷,这些年有目共睹。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认为,统一高考制度不但承担着一定的选拔、教育功能,还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的功能,而这些都是高考利弊多元的复杂性的表现。高考改革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简单,每一项新措施的出台,大都是利弊同生,比如“灵活多样与简便易行的矛盾”、“扩大自主与公平选才的矛盾”、“统一考试与选拔专才的矛盾”、“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矛盾”等等,如何真正解决问题才是顺利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关键。在这些问题中,公平这两个字一直是高考改革所面对的最大难点。近年来几乎每一项高考制度改革都是在公平的前提下寻求着效率的提高:高考内容的改革意在提高考测能力的效率、自主招生意在提高选拔专才效率、分省命题提高意在提高地方自主性的效率。但正是公平问题的制约,才使得每一次改革都慎之又慎。高考改革要体现国家的意志,高考制度的改革是整个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必将随着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步伐前进。高考改革要符合新时代的要求,高考作为高校选拔培养人才“毛坯”的一项重要方法和手段,应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从而更加突出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另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套用一句老话: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高考正在褪去荣耀的光环,成为求学方式的一种选择。总统的母亲说她也为在农田里刨土豆的儿子而自豪。我国的考生家长也要从心里说出:“孩子,只要对社会有益,做什么我都为你自豪。”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