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创新评价:走出语文课改的高原期

作者:戴继华




  文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来说,可分为五个阶段:启动期——高原期——突破期——发展期——平稳期。
  种种情况表明,现在的语文课改已经全面进入高原期,其主要标志有以下六个:原有的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已经被打破;语文课程改革方案停留在理念层次上,还没有一个可操作的方案,新的实践体系和结构尚未成形;实践中的教育教学活动陷入困境,教学实践者由充满信心和憧憬变得迷惘、困惑;成功与失败、好与坏、有效果与没效果的标准不再清晰;语文课不知道该怎么上了;改革实施者走向分化,开始出现多种主张并存的现象,而且暂时还看不出谁更有前途、更有道理,老师们无法选择;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强:一些人抓住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理论高度作出深刻细致的分析,偏激者甚至怀疑改革本身,或者对改革叫停;一些没有预见到的困难开始出现,教学实践开始变得困难重重,有些地方,教育教学改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作为课程改革排头兵的语文学科,走出改革困境的突破口在哪里呢?
  当然,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何谓“突破口”。“突破口”是指最有可能先走一步而又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举措。它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暂时摆脱改革中其他因素的种种羁绊,先走一步;二是对其他改革举措具有“居高临下”的牵引与推动力。在语文课程改革各要素中,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东西是什么?笔者认为,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最佳因素是教育评价制度的锐意创新。
  
  一、 创新评价是走出语文课改高原期的突破口
  
  1.评价制度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
  众所周知,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唐诗的兴盛,固然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但事实上唐诗的兴盛与科举制度风行中国社会一千多年的唯一的教育评价制度,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唐朝科举制度明确将“诗歌”创作列为重要的考试内容,唐朝的诗歌写作可以说是“从娃娃抓起”的,于是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唐朝也就成为诗歌的王朝。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高考制度全面恢复,到新课程改革进行数年之久的今天这一时间段,“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的观念,一直都占有非常大的市场。当然,必须强调的是,笔者没有要取消高考之意,高考与教育评价制度也是绝对不能画上等号的,我们认为高考仅仅是教育评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你只要稍作留意,便会发现社会上的“芸芸众生”,上至行政官员,下至普通民众,上至博导教授,下至中学师生,哪个不唯“高考”马首是瞻?评价制度的“阴晴圆缺”,会对社会大众的心理产生巨大的震撼力。
  我们姑且不谈高考制度的优劣,但如果我们依据新课改的评价理念,对包括高考在内的教育评价进行全面的创造性探索,岂不就达到“先走一步而又牵一发动全身”的预期效果?
  
  2.评价制度能有效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
  提到语文课改的阻力,挨批评的首当其冲是语文老师,许多同志说语文老师理念滞后、手段单一、方法陈旧,总体素质与课改要求有很大距离。这样的说法,我们不能说没有一丝道理,但“有试要应”却是语文老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语文课改似乎没有对考试改革作较充分的准备,没有对之作出周密的规划和切实的调整。应试是一个历史积淀下来而深深植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问题,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尤其是一线的教师要走出它的阴影,谈何容易!你要考科技说明文阅读,我只能带着学生研究科技说明文;你要考话题作文,我就必须带着学生练习话题作文。不动“应试”的手术,不让语文教育评价发生蜕变,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压制语文老师接受新课程新理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一旦被“卷入”新课程的大潮中,他们只能被动地“咸与维新”,亦步亦趋地费力地跟着,改革只可能落在口头上、文件里、总结中,实际教学操作依然“山河依旧”。
  
  3.评价制度能推动招考制度发生突破性变革
  尽管教育部早已明确了高校招生的改革方向,扩大大学自主招生权,但至今仍缺乏一个权威研究班子来具体解读这些原则。为什么?根本的症结就在于中学教育仍然沿用的是“唯分数”的考试评价模式,这种模式操作性强,而且已化入社会大众的血液,要变革阻力非常之大。沿用老的模式,对高校而言省事又省力,何乐而不为?
  如果中学语文教育评价能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切实实现蜕变,真正做到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定性评价,那么,肯定会有效转变高校对学生语文水平的考核评估模式,高校招生制度的变革就会指日可待!
  
  二、 实施创新评价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1.创新评价要紧紧扣住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昭示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理解“语文素养”?
  倪文锦教授的观点通俗易懂,他认为,“语文素养”可以用加涅的五类学习结果来解释:一、言语信息。它包括语言文字知识、课文内容知识、课文背景知识,大致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知识视野、思想观念和文化品位。二、语文智慧技能。包括字词学习、句子学习和段落篇章学习,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口语交际等。三、语文认知策略。它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等。四、语文动作技能。语文素养中的写字及口语交际能力都需要有动作技能的参与。五、语文情感与态度。语文素养中的情感态度、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内容基本属于情感态度范畴。
  要创新评价方式,必须要深刻领悟“语文素养”的涵义,而且不管创新出哪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必须有利于优化教师所进行的语文教育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利于推动师生的可持续发展,高考也不可例外。只有这样,评价制度才具有存在的可能性、必然性与合理性。
  
  2.创新评价要多谈些“操作”,少谈些“理念”
  在语文课改实践中,我们越来越发现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操作方法。教育改革专家魏书生老师的改革为什么能够成功?我认为他的诀窍就在于将前瞻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教育行为,进行了创造性的整合。创新语文教育评价一定要在兼顾理念的前提下,积极追求可操作性。在这方面,上海市育才中学为我们树起了良好榜样。
  育才中学的评价可以称之为“电子化档案”评价,学生通过制作自己的电子化档案,对自己的经历进行记录、自评,然后以“电子档案”为平台,开展学生互评、老师测评和学校测评。
  在高一年级,学生主要学习制作网页的技术,搭建个人站点的大体框架,并在档案中,制订各门学科、德育等各方面的三年奋斗目标。平时每个星期,学生可以录入每周一得,对过去的学习、生活进行反思;学期结束,也可以录入自己的学期小结;喜欢文学写作的同学,还可以在这块园地中“公开发表”自己的作品。高二,学生将基本完成个人站点的制作,期间可以不断充实自己的个人信息。高三第二学期完成站点制作,学校将每个学生的个人档案刻录成光盘。学生留一份,学校留一份,向高校送一份,供高考录取参考。
  这种评价方式渗透到各个学科以及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作为基础工具的语文学科,它的评价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创新评价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的动态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预设中的动态生成,生活即语文——语文课外学习是开放中的动态生成,一句话,语文教育是动态生成的。语文教育动态生成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评价的动态生成。
  且以高考为例。
  新课程语文高考如何设卷?有的专家主张将语文切分为若干能力层级,按不同专业方向,分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几个层级分次进行考试;有的专家主张应该将必修和选修揉到一起,打通两个板块综合考;有的专家主张实行一次考试,拟一份试卷,卷内分卷一、卷二两部分,卷一对应必修模块,卷二对应选修模块。不管最终高考语文如何考,其形式肯定要在研究中动态生成。
  高考语文的内容也要在动态发展中实现转变。一是由注重考查系统的知识体系转向注重考查具体语境中的运用能力。二是由注重考查逻辑思维转到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者兼顾,加强试题的语文味、文学味,控制或减少科技说明文出现次数,减少单篇文章题量。三是由设定固定答案或唯一答案转到适度增大题目的开放性,答案多元,关注个性化阅读和独创性的见解。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