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让高考在平衡中发展

作者:郭子其




  自从恢复高考以来,高考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但又必须看到高考成了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高考是中性的,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形式在各国普遍存在。我国现有高考存在弊病的主要原因是思维简单化,高考说到底就是“唯分是举”。因竞赛出类拔萃而破格录取或获得保送资格,起作用的还是分数。国家在考虑社会公平和高考诚信上确实无可厚非,但是在这个理念的关照下,却使高考改革裹足不前,从文理分科考试到3+2考试,再到3+文综或理综(包括多种变化形式);从全国一套试卷到多套试卷,再到下放命题权,其实质都是纸笔测试,一张试卷定终身。
  
  一、 一纸定终身的后果
  
  1.高考分数成了大家的命根
  一张试卷不管怎样考,其承载的作用总是有限的,包括所谓的能力测试,其实通过训练也就成了基本技能与技巧的测试,检测的主要功能是考生的本能和技能,难以检测到学生的智能,所以目前的高考虽然抱着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激励学生创新的美好愿望,但总的结果是抑制了学生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国学生为了高考,其创新能力在中学受到了抑制,到了大学又进入培养上升期,学生经过折腾以后,错过了黄金时期,很是可悲。现有高考的测试与录取方法带来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2.导致大学“严进宽出”的现象
  学生一走进大学校门,就离开了中学的地狱,学习热情顿减,缺乏关注自身未来的冲动,除了少数想考研的学生在搏杀外,其余学生在“享受大学生活”,直到大学即将毕业了,涉及就业大事,才来“猛补”,但于事难补了。而大学的教育也因缺乏优秀的体制,教育质量差强人意。
  因此,我们应该把高考作为系统工程来思考,应该怎样高考?怎样评价高考?高考后的接力棒应怎样?限于篇幅,笔者只是谈一下怎样高考?
  研究我国怎样高考,我认为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中国实际。例如,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学生就读大学的愿望与现实的矛盾突出,社会诚信体制不完善,必须考虑社会稳定等。二是可以操作。这就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三是发挥选拔导向功能。既要选拔优秀人才,又要对基础教育不良问题给予纠偏,发挥好高考的导向作用。否则,一切想法都难实现。
  
  二、 让高考在平衡中发展
  
  1.管理:集权和分权
  我们应该将重点大学(不含重点大学的非重点专业,但包括非重点大学享受该档次的重点专业,下同)实行联合招考,可以是中央统一命题(简称重点卷),也可以是由大学联合命题(但一个省的考试试题应该相同)。参考学生由各县实行预考,实行限制名额(与恢复高考时的作法相同)与机动调整名额相结合,这样可以降低考试成本;也可在此基础上,自由报名参考(毕竟有许多学生因实力不济,不会报名)。这次考试时间定在5月底或6月初。其余大学由各省(市、区)命题(简称省卷),或几省(市、区)联合命题,对于某些省(市、区)命题有困难的,中央可以代行命题,考试时间安排在前一考试时间20到30天后进行。这样安排的好处有:一是有利于发挥考试的积极功能。重点卷可以增加试题的难度,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比较现有考试,更有利于选拔到真才实学的人才;省卷可以降低试卷的难度,让更多考生考出优异的成绩,发挥考试的激励功能。这就克服了一张试卷要选拔并照顾差异悬殊考生的困难。二是两套试卷有利于引导中学分层教学(只有部分边缘学生要兼顾两类试题),有利于重视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素质。原有考试中,一张试卷必有难度太大的试题,所有考生都得去面对(尽管引导一些考生要学会放弃,但谁又愿意轻易放弃,谁又不认为这是自己考试的失败),失败的多,成功的少,挫伤许多考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造成高中学生沉重负担,强化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三是克服了现有两次高考的不足,现在的春季高考是鸡肋,学生向往的大学基本不招生,春季高考不大受到考生的青睐。四是克服了国外某些学校自主招生的弊病。如果各校分散考试,时间又不统一(时间统一影响考生报名抉择),考生穷于应付考试,容易形成“考试经济”(浪费考生的钱财),增加家长的各种负担,也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2.考试:规范与多元
  所谓规范化考试,就是在试题的内容与形式上保持现有的规范操作方式,当然,要进一步增加试题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力度。而多元化考试就是重点大学招生考试要多元化,不要简单化的3+文综或理综(包括多种变化形式)。首先,可以改变重点卷的结构,仍然是语、数、外三科不变,但可以是综合(大综合、文综/理综)考试,可以是政、史、地、理、化、生等单科考试,录取分数可以由相近专业选择相同的考试学科成绩,以此作为这些专业的录取分数(但不能太复杂,只能分大类),学生以志愿顺序计算相应录取分数。由于涉及的大学和考生相对较少,易于操作。其次,大学有些学科可以进行实验、操作等面视(香港有面见制度,英国有观察制度),例如,计算机专业的操作考试,物理、化学的实验考试(高中招生就有这种考试),克服我国的考试只是检查“三寸之间”(口到眼、眼到耳、耳到口)学习结果的弊病。再次,要求学生撰写报考学科的专业论文,考生所选论文的学科可以是第一志愿的对应或相近高中学科作为录取前的考查内容;也可以是录取后的专业对应或相近高中学科,作为录取后的了解资料。这可以弥补闭卷考试的不足,进一步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专业研究能力。这样,可以为重点大学成为研究型大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强调探究性学习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彰显我国的精英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国际竞争力。
  面视考试和专业论文可以是参考条件,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分数,逐渐加大它们在考试中的分量,也可以作为个别学生破格录取的条件(还要进一步进行答辩、考查等)。总之,把各种优秀人才都能招进大学。这些方法如果试验成功,就可以逐步推广到省属重点大学、一般大学等,作为考试方案。
  
  3.录取:标准与推荐
  所谓录取的标准化,就是按照现有办法进行择优录取,不必赘言。我们在录取中还要加大推荐工作的试点,各大学可以按照层次给予机动名额进行推荐工作,各高中学校(尤其是省级示范高中)也可以有数量不等的推荐指标。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高中学校要写出详细的推荐报告,汇报成绩,陈述理由,提出承诺。二是大学要写出详细的录取报告,说明理由(考生录入本专业的巨大潜力),提出条件(考生在大学就学必须达到相应水平和破格录取的条件,否则就必须退学);接着大学还要与被推荐考生及其家长签订合同。三是教育部负责对重点大学、省教育厅负责对一般大学的推荐考生进行公示,并对推荐考生在大学学习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专项考核,向社会公报,让大家监督。这样,一定程度上克服那些偏才不能升入理想大学的弊病,扩张了学生升学通道。关于推荐工作要进行动态管理,如果高中学校、大学弄虚作假,就要收回或减少推荐名额。整个推荐考生的数量可以由少到多,渐次推广,保证高考工作稳步发展。
  总之,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发挥“总司令”角色,保证高考工作顺利进行,不拘一格选人才,又要发挥“裁判长”角色,保证大学的办学质量(政府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与管理方面远远不能与中学相比),克服我国当前大学教育“严进宽出”的弊病,我国应该走“严进严出”的道路,让教育为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奠基。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