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化学实验能力培养初探

作者:钱建芳




  化学实验能力是化学学科能力的重要方面。化学实验能力由实验方法和观察能力组成,在化学教学中的表现形式为:(1)选择和明确课题;(2)选用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方案;(3)使用仪器和实验操作;(4)观察实验现象;(5)收集有关事实材料、数据;(6)分析、研究和处理实验事实、资料、数据,发现规律;(7)表达实验及其结果,最终解决问题。
  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化学实验能力的唯一途径,强化了学生实验,也就抓住了实验能力培养的根本。
  
  一、 设疑选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的起点,是激发学生求知,开拓思维的重要起点。设疑后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设疑的质量,因此,在设疑选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设疑要浅,即要立足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认识规律,符合学生的真实水平。
  2.设疑要巧,即把多方面的知识巧妙地组合起来,使学生产生顿悟,得到启迪,触类旁通。
  3.设疑要新,即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新知识、新现象引入设疑选择中,使学生在获得实验能力提高的同时还获得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4.设疑要活,即源于基础,高于基础,不能是陈旧问题的翻版复制。
  
  二、 形成方案
  
  实验方案是解决设疑选题的行动计划,问题能否解决,关键在于实验方案,因此,一个实验方案的形成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即实验方案应在学科理论、原理指导下进行,保持化学理论知识与化学实验方法一致。
  2.可行性,即方案所涉及的仪器、设备、材料能满足方案需求,所用实验原理在实验时切实可行。
  3.安全性,即尽量避免有毒有害药品和具有一定危险的操作,以防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
  4.简约性,即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器材,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
  
  三、 动手实验
  
  动手实验是实验方案实施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而,在个阶段,除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外,还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认真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如检查仪器设备是否齐全、装置气密性是否完好、药品试剂是否齐全、浓度是否正确等,强调督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准确测量、科学记录。
  
  四、 解释事实
  
  对实验事实进行分析解释,实质上是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方法,对实验得到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实现知识与能力之间网络化的加工过程,它是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落脚点。在对实验事实进行分析解释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事实与前提(条件)的关系,化学实验事实是归纳的前提或依据,如果前提或依据是错误的,归纳的结论也必然是错误的。
  2.以偏概全,即从有限的化学事实作出普遍性的概括。如锌可以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锌也可以与稀硝酸反应放出氢气。
  3.引导学生从构成实验的要素,即实验主体、实验手段、实验对象等方面查找意外实验的原因,不能放过意外实验,这可能是新的理论、新的发现的起点。
  另外,做好教材规定的学生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最低要求,也是学生操作技能得以提高的基本保证。
  尽可能地改“演示——讲解”模式为“边讲边实验”模式或“实验——讨论”模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尽可能补充一些辅助性实验,支持和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以一定的认识活动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应简明扼要地向学生讲解一些操作原理,特别是讲清动作概念,因为动作概念的掌握决定着技能的形成。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求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参考文献本刊略)
  (责任编辑 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