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文学:语文教学的生命线

作者:巫 庆




  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已经走出原来的误区,认识到了语文教学上的不足,即,将语文的工具性无限扩大化,将语文科只作为所有科目的基础,其结果就是,在强调了语文重要性的同时,也泯除了语文本身的特性——文学性。语文课就成了枯燥乏味的工具课,语文科也就成了“鸡肋”的代名词。
  尽管如此,由于高考这个指挥棒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学依然难以摆脱其工具性的外套。上过高三的语文教师都很清楚,语文高考题的选择题部分,就是带着很明显的工具性的试题。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生活中人文精神的重要,越来越觉得语文中蕴含的文学性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缺少食粮,人们终于发现,语文科的价值,远不止是其“工具”的价值。
  
  文学——语文的肉身
  翻开语文课本,不管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或者是一些走在前列的教育工作者自己拟出的“读本”,也不管是文言文部分,还是现当代部分,其各部分的组成内容,无一不是文学史上占有地位的名篇佳作。
  当然,作为思想教育的需要,经过政审的教材无一例外地加上了政治思想非常鲜明的一些文章,如《高举……旗帜》、《在……上的讲话》等等,这些文章的文学性可想而知,但其所占的比重非常小,一般都在10%之内,所以,它们的存在并不影响语文教材最终的实质——由广泛的文学篇目组成的范例教学用读本。这就是语文的实质,这就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应当最先考虑并作为重点融入我们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
  
  文学——语文的灵魂
  现在,我们来解决一个问题:语文课应该教什么呢?
  这本不应成为一个问题!但,现在就成了一个问题,这本身就应该让我们好好地思考。都说应试教育是祸根,都说要搞素质教育,但现实却让我们很无奈的——你不想读高校吗?想呀!那就参加高考吧!高考考什么呀?不就是语音、字形、词语、病句吗!那就学呗!
  于是,语文课就成了语音课,大家都埋着头在那里读容易读错的字词;于是语文课就成了字形课,大家都刷刷刷地动手写着那些容易混淆的字词;于是语文课又成了词语课,每个老师都在课堂上教学生去反复捉摸那些区别非常细微的近义词;于是语文课又成了病句课,每个学生都学着老师将别人的病句一一地拿为分析归类找出病因……于是语文课成了所有可以成为的课——唯独不是文学课!
  如果语文课真的成了语音课、字形课、词语课、病句课……回过头来看,我们还有必要在编选教材的时候那么大费周折吗?现在的文章多的是,我们随便到哪份报纸杂志找些文章来不就可以上好这样的语文课吗?甚至可能会更活泼、更有现实意义呢!
  是的,我们要的不是这样一个由无数“零部件”组成的呆头呆脑的语文,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蹦乱跳的语文。即使文学创作被称作“文字游戏”,它也应该不是像《俄罗斯方块》那样的机械重复、考验你的耐心和手指的灵敏度的游戏,而是一个充满无限趣味、满足人的无限情感需要的类似《仙剑奇侠传》这样的游戏!
  否则,语文课就丢掉了“文学”这个灵魂,我们的语文课就与那种将皮肉分离、将筋骨切开的解剖课无异!我们的语文课不就成了1+1一定等于2、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o的数学课了?这样的语文课已经不成其为语文课了!
  
  文学——语文的归宿
  语文课如果上成了语言文字课,那是对我们选入教材的那些作品的作者的极大的不尊重,更是对文字的一种亵渎。语文课,必须回归文学的本质。
  首先,语文课必须表现文学的美感。文章绝不应只是文字的堆砌,它在文字的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事物、生活、人生的感悟,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美(有时也通过“丑”来表现对美的追求)。汉字是象形文字,它本身就有着极强的表义功能,更蕴含着先人们对事物的独到的理解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因而,仅仅在文字的选用上,其实也已经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倾向,更别说是由文字组成的能表达更丰富含义的句子、文章了。语言包容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人类独有的思想情感,所以,其独具的文学性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语文课,应该关注作品本身的文字美、音韵美、意蕴美、结构美,还应关注作品塑造的形象(人、景、物)美,作者表现的情感(喜、怒、哀、乐)美等等。
  其次,语文课还必须吃透文学的精髓。文学的精髓就是人文关怀。对大自然、对人类社会、对自我的重视,对弱势群体、对边缘生活、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表现,构成了文学的主流形态。
  为什么历经那么久的时间,也有不少反对的意见,而鲁迅先生的作品依然能为那么多人喜欢并被很多教材选中,其实,很大一个因素就在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就具有这样的特征。不仅仅是先生自己的诗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誓言,也不仅仅是以其对阿Q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更有《一件小事》对一个高大的车夫形象的刻画,有《祝福》对一个农村妇女的深切同情……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更是将庄子悲天悯人的思想内核阐发得淋漓尽致。为什么庄子的文章得到许多文人的青睐,千百年来能够长盛不衰?就是因为他的文章中,充溢了这样的感情。
  《窦娥冤》里,关汉卿对窦娥的深切同情,并通过她的口对天地的不公指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中,对海峡两岸人民亲人分离的愁思和对两岸分离状态的关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小弗朗西斯对法语的依恋和对祖国的热爱……不错,忧愤出诗人,忧愤也才出作家,出文学。
  最后,语文课必须表现文学的追求。文学不只是表现现世的、眼前发生的、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紧密相关的东西,它还承载了人们对未来的、尚未实现的、与我们的思想意识融为一体的精神追求。那么,文学追求的是什么呢?概括地说,就是人类一直为之不懈努力的东西——真、善、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是弘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的作品。《报任安书》里,司马迁对自己遭遇酷刑的满怀悲愤的真情控诉;《边城》中,我们从祖孙两人的关系、摆渡人与过河人的关系、大佬与傩送兄弟俩的关系、祖父与团总的关系里看到的是人物之间淳朴的感情,人与人之间的友好融洽;《荷花淀》中,对美丽富饶的荷花淀的描写,让无数中国人更加喜爱我们的祖国,更加充满了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决心;《雷雨》中,对周朴园伪善面目的无情揭露,让我们对资本家的虚伪实质有了更为真切的了解;《守财奴》里,对贪婪无耻的葛朗台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无数优秀的人类精英创造出来的,它表现了人类对自身生命意义、价值的思考,对未知世界的探求。
  这么说来,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不教这些,那就不仅是对文学的无知、轻视和对现成的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了,而是对人、人生的价值及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一种践踏,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否定。
  总之,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反思我们已经完成的教育的内容和行为,我们还要不断思考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在语文教学的回归之路上,让我们高举文学的大旗,让文学的内容和精神充实我们的每个心灵,让我们的新一代能够借助文学的翅膀,翱翔在充满阳光的未来的天空上。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