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如何看待当前校园功利性的“课题热”

作者:崔国明




  时下,校园课题研究很“热”,呈现出一派轰轰烈烈的繁荣景象。有的学校有课题数十个,而有的学校则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必须申报或参加一个课题。的确,课题研究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先行和依托。切实可行的、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改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课题研究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实验性的工作,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期准备阶段,它必须杜绝一切的功利目的。
  而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课题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带有功利目的的。因为,在教师技术职务的评审条件中,课题研究和论文是两个很重要的砝码,在有的地区甚至是“一票否决”和“一锤定音”的必备条件!于是,有的教师特别是那些刚刚踏上讲台不久的年轻教师,为了能使自己尽早跨进更高一级教师的行列,只能“霸王强上弓”,逼迫自己去搞一些所谓的课题研究。对于研究的动因,我很怀疑,有的教师尚未能够站稳讲台,他们能从事课题研究吗?这些功利性很强的课题研究会有怎样的结果呢?但结果却更令人惊讶,因为这样的课题居然还能够很顺当地从我们上级主管部门审批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怪事!
  所以,在课题研究中,有很多是属于表面繁荣而其实内在是十分空虚的。我们在课题管理中,也绝不能让表面的繁荣而掩盖内在的空虚。对于时下的校园“课题热”,我们要冷眼旁观、冷静分析,加强管理,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我认为,研究者的资质、课题的可行性、过程性和推广价值,是课题管理的几大要素,唯有从这些方面着手,才能杜绝课题研究的空泛和苍白。
  
  一、 可行:选题申报的必然依托
  
  每一个课题在立项申报之前,课题的申报者都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该课题是否切实可行?是否合乎教育教学的实际?是否有实施的必要和价值?是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有没有值得推广的价值?同时,还要认真反思,我自己在这些方面是不是有专长?所有这些,都是课题研究“可行性”的范畴,在课题申报之前都应该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和取证,因为它是课题研究的必然依托和坚实基础。忽视了“可行性”这一点,课题研究就极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事实上,那些流于形式、空泛而谈、脱离教育教学实际、毫无实施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功利性课题研究我们也屡见不鲜,而疏于管理可能是滋生这类课题的温床。
  因此,紧紧抓住“可行性”这一课题研究的命脉,从源头上遏止空中楼阁式课题的产生,是加强对课题研究管理的重中之重。这里所说的管理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做到“三管齐下”。
  一是课题申报者要充分调查、研究,确保课题研究的真实、有效;二是课题实施单位要进行“可行性”的考查、取证,确定其是否可以申报;三是上级主管部门应该进行对课题的“可行性”再进行评估、论证,确定其是否可以立项。惟其如此加强管理,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方能够得到保证。
  
  二、 资质:立项审批的必然评估
  
  在工程建没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对施工者的资质审查和评估。那么,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是不是同样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答案是肯定的。
  在一项课题送达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立项审批时,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对课题申报者的资质进行审查和考核评估,要杜绝课题管理中的“人情化”“照顾性”的倾向。我们认为,采取“答辩”的方式对课题申报者的资质进行审查、评估,是行之有效的途径。要着重考察课题申报者在他的选题方面是不是有专长,这个课题研究有没有价值。如果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都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课题研究者的资质进行必要的审核评估,那么,那些刚刚走上讲台、尚未站稳讲台,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还未能完全掌握的年轻教师,以及那些已经脱离教学一线的教师所申报的课题,将很难获得通过,这样,也就会减少一些我们所说的功利性的课题研究。
  
  三、 过程:落实开展的必然途径
  
  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注重结果、轻视过程,这可能是一些课题研究在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弊端。事实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课题在上级主管部门申报立项后,不是考虑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合理组织实施,而是想方设法为结题准备文章、图片等一些在课题检查验收时所必须具备的材料;而等到课题检查验收结束后,课题研究也就随之销声匿迹。这样的课题研究,不是功利性的,又会是什么呢?
  组织实施,是课题研究的最重要的一环。过程性,是课题研究的必由之路。惟有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向前推进,关注研究的过程,课题研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获取并积累第一手资料,为今后的课题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扎扎实实的开展过程,课题研究也就必然会有一个理想的结果;忽视甚至轻视研究的过程,课题研究无疑是空泛的纸上谈兵。
  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又具体的工作。实施单位应该跟踪调查,上级主管部门也应该对课题研究进行分阶段考核,而不能是结题时的一锤定音。只有这样,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才能落在实处。
  
  四、 推广:价值体现的必然归宿
  
  结题,并不意味着课题研究的结束,而应该成为课题研究的一个新的开始;结题,也应该成为推广其科研价值的起点和必然归宿。因为,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指导意义和推广实施价值,离开了这一点,课题研究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顾名思义,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因此,有其前瞻性和实验性的特点。课题研究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不太可能是大面积的活动,一般都只是小规模甚至是个别班级的试验。因此,任何一个课题研究在结题并取得成功之后,都应该认真反思一下其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并及时推广实施,使课题研究真正起到先行者的作用。
  推广实施,可以是以点带面式的,即在学校内部由个别班级向整个年级或全校推开实施;也可以是辐射式的,即跨学校甚至是跨地区的推广实施。只有大面积推广实施,才能真正体现课题研究的价值。因此,我们说,推广性是课题研究的必然归宿和价值所在。课题研究实施的单位或个人都应该自觉地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加以推广,上级主管部门也不应该在课题研究结题后就撒手不管,而应该进一步跟踪调查,做好推广实施的后续工作,督促其推广实施。
   (责任编辑 关燕云)